記者陳潛(右一)、徐齊(右二)在地頭采訪茶農。藍錫旺 攝
記者 徐賢飛 李揚
9月6日 磐安縣安文鎮東川村
蹲點之日,遇香榧樹。千年老木,蒼樹虬枝。歡聲笑語,樹上有人。問君何事?他在采榧。去年十元,今年二十,榧價翻倍,榧農歡喜。盼歲歲如今朝,榧熟農樂,歌滿山谷。
想養雞,養活自己
記者 黃鶯 張暉
9月6日 云和縣崇頭鎮坑根村
哥哥葉明訓,44歲;弟弟葉明友,40歲。都未婚。
兩兄弟往年種15畝田,米賣不出去,只能拿來喂豬,年收入不到4000元,在這個欠發達村也是貧困戶。
曾經出去打工,可是一個月工作30天,不包吃住,1500元的工資還是攢不下錢來。
兄弟兩個今年想靠養雞賺錢,借來錢買了200只小雞,但是一場倒春寒,很多雞都凍死了,現在只剩下不到50只。為了確保剩下的這些雞成活,弟弟在雞棚邊搭了間草棚,每晚住在草棚里,隨時觀察氣溫和雞的情況。
茶園旁,和諧一家
記者 楊麗 李茸
9月6日 開化縣長虹鄉虹橋村
虹橋人大多靠茶葉、食用菌種植等為生,方光堯是村里唯一一個養鴿專業戶。鴿舍就在茶園腳下,風光獨好。清晨我們一走進鴿舍,“咕咕咕”,1700只鴿子被我們驚得叫個不停。每個鴿籠前都有小卡片,上面記錄著這個籠子里鴿子的“生辰八字”。方光堯告訴我們,每個籠子里都是和諧的一家子。鴿子成年后,將被放到專門的配種房里“相親”,互相看對眼后,公母鴿子抱在一起,主人就給這對“新婚夫婦”分一間鴿籠作為新房。
鴿舍設施先進,鴿子可以通過自動飲水器喝水,因此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跟隨老方給鴿子喂食。鴿子一見到食物激動得振翅撲來,整個鴿舍到處是飄飛的羽絮,嗆得我們連連咳嗽。老方見狀哈哈大笑。
整個開化就兩家肉鴿供應商,方光堯占了一半,因此鴿子供不應求。下一步,老方說還要建新鴿舍,擴大養殖面積,眼下,發愁的是資金。
豬圈里,有盆面條
記者 金梁 陳棟
9月6日 衢江區舉村鄉茶山村
踩著碎石子鋪出來的盤山路,來到張志華家時,他早已把家里的幾十頭豬喂完了。47歲的他穿著一條有著四塊很大補丁的褲子,在家門口等候著我們的到來。
柑橘和板栗是這個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他在兩年前選擇了養豬,也算是獨一份的。“當時最低的豬肉價是4.6元/斤,養豬是虧本的。后來豬肉一直漲價,如今可以賣到9.25元/斤。”張志華笑著說,去年賣了30頭,今年可以賣51頭,每頭豬能賺600多元。
除了那輛5年前花3萬元買的皮卡車外,3頭母豬是他家最值錢的寶貝,豬圈就搭在家門外不遠,一點不嫌那股子臭味。其中一頭母豬剛生了20頭小豬,我們的光顧嚴重影響了“光榮媽媽”喂奶,虎視眈眈地盯著我們許久。在豬圈一角,放著一盆面條,據說這就是它的“月子餐”,能催奶。
種木耳,致富靠勤
記者 江晨 廖小清
9月6日 龍泉竹垟畬族鄉安坑村
山里人起得可真早,早上6點吃過飯,我們就跑到村民廖大志的田里,跟他學習種木耳,結果還是遲到了。
廖大志的口頭禪是:“小富靠勤,大富靠命”。昨晚,他們一家五口齊上陣,在棚子里為菌棒套塑料袋、打透氣孔直到深夜11點。我們也試著套袋、打孔,今天兩條胳膊已經有點不聽使喚。
“要是路修好了,我就擴大規模,還要種植高山蔬菜,將來再搞個合作社。”廖大志和我們采訪的其他農民一樣,對自己的未來有明晰的規劃。
他說,每年春節,他們一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商量來年種什么,怎么種?每個家庭成員也有各自需要承擔的責任、任務。
明確目標,按步驟來,勤勞踏實地完成每一個任務,來年就有好收獲,夢想也會靠近。
地窖里,養蝎數千
記者 徐齊 陳潛
9月6日 文成縣周山鄉周垟村
在農村,見過養豬、養兔,你可見過養毒蟲的?
周垟村村婦曾令素此前還一直在鞋廠打工,今年搖身一變,成“毒蝎婦”——這位勇敢的大姐從今年5月養起了蝎子。
我們在她家的地窖里目睹了數千只蝎子。
據說,蝎子每天的活動時間就只有3個小時。往往晚上8點到11點,它們會爬到巢穴的上部進食、嬉戲、散步,大部分時間,它們都乖乖地躲在巢穴底部睡大覺。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晚上7點前給蝎子備好食。”曾令素說,她在外打工20年,近兩年日漸覺得累。相比之下,養蝎子就省力多了。就算老了,只要手腳還靈便,都可以養。
“毒蟲怕寒,這個冬天是關鍵。要是蝎子過了今年冬天,來春我們還要養蜈蚣呢!”曾令素目前還在試養階段。她充滿期待地說,如果試養成功,將帶動不少上了年紀的鄉里鄉親致富呢!
“豆腐娘”,手工磨的
記者 解亮 陳寧
9月6日 景寧縣大漈鄉小佐村
上午9點多,小佐村幾個農婦,一起聚在地里割毛豆,說要制作當地特色食品“豆腐娘”。我們走訪時偶遇,自告奮勇試著下田割毛豆,這才發現原來用好鐮刀也不易。毛豆割下后,大家一起剝,再搬出城里人難得一見的石磨,現磨現煮……小佐村正打算開發農家樂,或許這種純天然的“豆腐娘”,今后會成為這里一道美味標簽。
小阿福,期盼歡笑
記者 何蘇鳴 董旭明
9月6日 常山縣新昌鄉新峰村
下午在村里走的時候,碰到了10歲男孩王威福。開學好幾天了,他卻依舊在家里。因為患有自閉癥,他已經退學有一段時間了。平時,除了媽媽和幾個相熟的小伙伴,他幾乎不開口說話。
幾年前爸爸帶他去縣城醫院里看過,醫生說得去北京治療,可家里沒錢,就不了了之了。
見到他的時候,他正一個人在院里玩兒,嘴巴里念念有詞。可一瞥到我們,立馬就沒了聲音。不由讓人想起電影《海洋天堂》里的自閉癥患者大福。
和他在一起,自始至終無法對視,想帶他出門走走,他不發一言卻用手緊緊拽著門框做出無聲的抗議。
電影里的大福有一個全心全意照顧他的爸爸,可新峰村的“大福”沒有這個條件,我們該怎么幫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