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能增長才干,書能增添娛樂,書能消磨時間,書是健康的導師;書能治窮,書能治愚,書能致富;書就是尊嚴,書就是金錢,書是人類精神力量的源泉,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貼在白龍橋鎮新昌橋村“農家書屋”顯眼處的一段話。
每當夜幕降臨,一天的農活干下來,大部分農民朋友吃了晚飯后都選擇在家看電視,或是約上三五個好友拉拉家常,但是,新昌橋村的徐喜元家中卻十分安靜,不時有人抱著書本走進走出,絡繹不絕。懷著好奇心走進大門一看,客廳的長凳已經坐著很多埋頭看書的村民。抬頭一看,側邊房門上掛著一塊牌,寫著“農家書屋”四個大字。不是在村活動中心,也不是在村辦公大樓,新昌橋村的“農家書屋”就設在村民徐喜元的家中。
今年62的徐喜元1949年出生,與共和國同齡,因為家中貧困,他小學四年級就輟學在家,“那時候家里人丁旺,農活多,每天天還沒亮就要出門干農活,忙不過來上不了學的情況常常發生,所以嚴格算起來,我只念了3年書,但是從我沾上書開始,就愛上了讀書。”
工作后的徐喜元一直堅持看書,每次出差,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就是書店,一看到喜歡的書就買,他還有將看過的書整理編號的好習慣,舊書黃了也不舍得扔,到2001年,徐喜元已藏書5000多冊了。看著堆得滿滿當當的書,徐喜元心想,這么多的精神財富,為何不與村民們共享呢?徐喜元立馬向村委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村民們或是通過村廣播得知,或是從村公告欄得知,慕名來徐喜元的“私人圖書館”借書,徐喜元的家也越來越熱鬧。
為了照顧到村民們的實際需要,徐喜元特別為圖書室增添了更多關于農技知識方面的書籍,并將所有書進行分類,分別劃分政治類、政策類、歷史類、法律類、科學知識類、生活類、養生類、少年兒童類還有綜合類。“最近,我還加了一個網絡類,現在是網絡時代,我們農民可不能落伍。”徐喜元笑笑說。
今年7月份,徐喜元的“私人圖書館”正式掛牌“農家書屋”,書屋用上了新書架,書也從5000多冊增加到了10000多冊,擁有15個獨立書柜。“每年冬至到來年5月這段農閑時間是借書高峰期,基本上每天都有至少5個人來借書。”徐喜元說,這里借書從來不要押金,村民都能自覺地借還,根本不用擔心。
徐喜元曾經這樣計算過:如果一個人從7歲開始,每天看書70分鐘,堅持到70歲,那就相當于一個博士后的閱讀量。“這個計算雖然不準確,但告訴大家‘積累’的重要性”。徐喜元一直用這“三個7”計算方程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他說:“讀書要善于積累,不要忽視每一分鐘的讀書時間,積少成多,做人亦是如此。”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