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深知,沒有靈魂支撐的人無論穿的多么艷麗也只是一臭皮囊,沒有文化精神支撐的經濟無論有多么龐大也只是一空噱頭。竹馬鄉黨委、政府在認真貫徹黨的以科學發展觀,凝聚全鄉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帶領全鄉種植花卉,過著“以花富農,以花會友”的幸福日子。竹馬鄉左手牽著“經濟”走,右邊帶著“精神”游,在歷史的道路中播撒著“勤勞、善良”的種子。竹馬鄉充分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點燃竹馬精神火炬棒。
攜著“勤勞”帶著智慧,創造富裕生活。竹馬由原先的無路可走到現在家門口的條條大道,由男的難娶媳婦到現在的姑娘都爭著要嫁進來。這與竹馬的經濟水平的提高是分不開的,提高經濟靠的就是勤勞和智慧。邵湖頭村的章應凡,共產黨員,現任邵湖頭村黨支部書記。章應凡1990年開始搞個體經營,剛開始生意的低落,他并不灰心,仔細地發現水電工的消費群,然后挨個村,把整個金華的水電工的聯系方式都抄下來,并減低售價,以薄利多銷的方式來增加客源,來靠著黨的富民政策和自己的辛勤努力,創辦了金華市長通物資有限公司和浙江六環電線電纜有限公司。竹馬鄉的成功人員的成功都是必然的,他們在創業的途中不俱艱險,不畏辛勞,利用科技和勤勞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開創自己的美好新生活。
發展經濟提高,更注重軟文化的提升。提高軟文化,做到“思想”要硬、“措施”要硬、“行動”更要硬。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竹馬鄉在實現自身經濟提質增速的基礎上,努力提高發展軟實力,將幸福指數、民生工程與生態、文化、平安建設作為工作的重心,提升整個鄉鎮的歸屬感與向心力,打造一個宜居宜業得鄉鎮。積極出臺相關文件,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大力推進民營演出團體的發展,支持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培育、建立、命名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如金店的文化示范村,浙江省長呂祖善曾經親臨此地,欣賞當地的文化內容,并作出了表揚。每到節日或是鄉鎮有節目參加,民眾總是踴躍參加,積極配合。
傳承美好的品質給未來,孩子是未來的希望。竹馬鄉小學以育人為己任,力求能找到更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范等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教育在社會中起著相當重要作用。竹馬的人們同時明白這個道理,在工作之余把更多的時間用來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從小做人,人們從一窮二白走上了富裕之路,切身感受到黨和國家改革開放的溫暖和富農政策的實惠,深知家富不忘黨恩,一家富了想百家,小家富了幫大家。大家應該心存感恩,2007年冬天,由于冰霜較多,邵湖頭村很多老人的棉被老舊難以御寒,為全村七十歲以上老人更換棉被,解決了老人過冬的燃眉之急,資助學校。情系災區,助人為樂。用實際行動教育孩子,關心老人,關愛老人。竹馬鄉的人們也是關心關愛著學生的學習環境2011年入夏,當得知竹馬鄉中心小學的師生上課時酷熱難耐,教學效果受到了影響,章應凡捐資10萬元,為全校14個教師安裝大功率空調,改善了學校的教學環境,他深有感觸地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能為老師和孩子盡一點力。自己也感到由衷的高興。政府也在沒有太大的財政支出壓力的情況下,實現了全市各類公共基礎設施全面快速推進。在竹馬成功人士在鄉政府領導下投資社會公益事業,達到了多贏的效果。
所謂竹馬精神,是指一個地方在成功實踐中,群體養成的、創造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先進的,大眾的,主流的精神產品。其冠名有偉人總結題詞,有地方集納民意敲定,也有的是經后來學者研討整理而成。我們竹馬的精神在于“勤勞、善良”更注重的是“后繼有人”,明白細水慢流的道理。因此,這是社會民主進步、和諧文明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