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東北農業大學因一次羊活體動物實驗,致28名師生感染嚴重的布魯氏桿菌傳染病,這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婺城區作為國家級布病監測點,眼下,恰逢每年一次的布病監測期,區疾控中心已組織人員對全區監測對象進行抽血采樣,并進行布病防治知識及個人防護措施的現場培訓和指導。
“布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一般在動物之間傳染,或者由動物傳染給人。記者了解到,有牲畜養殖的村(場)、牲畜交易場所、牲畜屠宰場(廠)均容易發生布病。人對布魯氏菌易感,主要取決于接觸機會的多少。與牲畜接觸密切的一些職業人群,如獸醫、養殖戶等易患布病,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目前已知有60多種家畜和野生動物是布魯氏菌的宿主,與人類有關的傳染源主要是羊、牛及豬,其次是犬。婺城區主要以奶牛為主要傳染源。婺城區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未發現布病病例。隨著婺城奶牛產業的發展,外來牲畜不斷增加,流動范圍擴大,加之人畜接觸密切,疫情傳播機會大大增加。我區首先在奶牛中檢測到布魯氏菌病。目前,全區共有16000余頭奶牛,從業人員達400人左右,感染機率較高。據介紹,布病主要感染途徑有三個:一是經皮膚粘膜直接接觸感染;二是經消化道感染,如吃生拌或未經煮熟的乳、肉類,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三是經呼吸道感染,如皮毛加工、飼養放牧、打掃畜圈衛生等。
為及時掌握布病狀況,近年來,婺城區在奶牛養殖集中的長山、白龍橋、瑯琊等鄉鎮設立了布病監測點,將養殖戶,年齡為7~60歲的獸醫、飼養員、接羔員、育羔員和皮毛、乳肉加工人員以及與種畜和陽性畜有接觸的人員作為監測對象,實行一年監測一次。通過檢測,婺城區未發現暴發疫情。
因為布病感染者初期癥狀類似感冒,頭疼、頭暈、全身不適。常見癥狀是持續高燒、伴有關節肌肉疼痛、乏力、多汗。臨床上常因為這些癥狀而誤診為感冒、風濕熱、結核等。為進一步提高布病病人檢出率,及時發現布病疫情,每年5-6月份,區疾控中心都組織監測點的轄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進行布魯氏菌病臨床診療技術培訓,以防漏診、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