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安地的桂花,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金華市華安桂花研究所所長鮑志賢,熟悉他的人都昵稱其為“桂哥”。日前,記者沿著蜿蜒的山路一路顛簸,來到他的桂花基地。這位被村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桂哥”,與記者想象中的桂花界權威迥然不同,頭發斑白,古銅色的臉龐鐫刻著歲月的風霜,衣著樸素,舉手投足間盡顯農民的憨厚樸實。
安地鎮項村村民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鮑志賢就開始種植桂花,他是項村最早種植桂花的村民之一,因此大家都稱呼他為“安地桂花第一人”。?鮑志賢說自己1964年開始種苗木,1976年開始種植桂花,安地的種苗熱就是在他帶領下興起的,一時,山坡上、道路邊、房前屋后遍栽月月桂、九龍桂、金球桂、朱砂桂。“桂哥”的昵稱從此不脛而走。
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和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桂哥”就開始培育桂花新品種,并于2001年4月組建了全國第一個省級民辦桂花研究所,當年9月就通過了我國首個桂花新品種的省級科技鑒定。安地有一種桂花名品,最大的單朵桂花直徑達3厘米,就是“桂哥”花了30年時間培育成功的天香臺閣。隨后,麗皇、寬葉早銀相繼問世。到目前為止,“桂哥”一共培育了12個桂花新品種。
“在27個木犀屬(桂花屬)植物中,我收集了16個,共有160多個桂花品種。”“桂哥”指著其中的兩個新品種的桂枝講解,“這個紅色的是桂花新品種麗皇的苞衣,那個青色的是桂花金絨球的苞衣,寬葉早銀的苞衣也是紅色的。你看,苞衣鼓鼓的,看上去就要脹破了,只要苞衣脫落,桂花就開了。”?見記者有些疑惑,“桂哥”又自問自答起來:“那么苞衣什么時候脫落呢?要有兩個條件,溫度要在18~20℃,濕度要求雨水下透。”今年中秋以來氣溫都超過30℃,也沒下什么雨,桂花當然遲遲不開了。不過,隨著氣溫逐漸下降,又下了兩場雨,山垅里的桂花將會開了。今年國慶節期間,將是賞桂的最佳時節。
記者指著一株桂花樹,向鮑志賢請教。“這是天香臺閣,為了培育這個新品種,花費了我30年的心血。”他說:“這個花朵很大,一年四季都能開花,顏色還會變,現在是金黃色的,夏天的時候是乳白色的,冬天的時候是橙紅色。目前,“天香臺閣”在安地的種植面積超過3000畝,占全鎮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強。”聊起桂花,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從當初單槍匹馬作戰,到如今帶動安地一躍成為全國三大商品桂花基地,鮑志賢以他敏銳的市場意識、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引領著安地桂花產業的新發展。對于桂花產業的未來,鮑志賢認為延伸桂花產業鏈、提升其附加值將是今后安地桂花產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安地鎮鮮桂花產量較大,只要解決好產品的銷售渠道和產品開發技術等問題,在這方面大有潛力可挖。同時按照精品化、規模化的發展趨勢,積極培育優良桂花品種,在科研方面著力做好識別和篩選,把桂花產業做大做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