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排滿懷壯志 皖浙起義忘生死
百福祖上數代有人在朝為官,至晚清時期,就不再有人奉祿皇糧了,百福雖不居一官半職,卻也算得上莊戶人家一富翁,其份下尚有良田幾十石,并開有一口百孔缸窯,穿戴不愁,吃用有余。若逢災年禍月,總要捐出不少錢糧救濟四鄉百姓,幫助眾鄰消災渡荒。百福生性喜交朋友,好結同仁,方圓數十里,頗具名望,地方義士皆稱其“大哥”,老少鄉親喚其“百福仙”。
清朝未年,皖浙一帶,會黨林立,風起云涌,滿族統治,搖搖欲墜。時晚清舉人張恭,胸懷大志,執意反清,故勤訪四方眾賢,廣交同仁志士,只待時機,率眾舉事。約于1900年前后,和人先起“積谷會”,后為“千人會”。百福早年結識張恭,拜把為兄,親密無間。故極力輔佐張恭,為其左右手。臨江、古方系金蘭湯三縣邊緣地帶,時勞苦百姓常年饑寒交迫,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張恭奔走于金蘭湯三縣,臨江、古方、讓長一帶當屬常來常往,張恭好結下民,平易近人,地方老少百姓無不皆知,百般敬仰。古方朱家系一大家姓,其時數千人懇請舉人示恩,張恭乃賜朱家大廳方匾一塊,親題四字“福庇下民”,又因多居百福家,亦贈后杜燈會紅樟雕龍一具,稱謂“伯謙龍”(張恭又名伯謙)。張恭走到何處皆與民眾打成一片,深得民心,故此,四鄉民眾加入“千人會”者甚多,其時后杜百福、臨江倪金、讓長兆權等系“千人會”頭領。
1901年后,張恭等曾入浙江當時最大的反清組織“終南會”,未幾又與永康沈榮卿、武義周華昌等在金華旌孝門關王殿另開山堂,成立“龍華會”。沈為會主,張、周為副會主,百福與徐順達等均為各縣負責人,時稱“紅旗”。后期“龍華會”在張恭領導下,發展迅速,很快遍及金衢盆地,會員達四、五萬之多,為浙東反清的一支主要力量,民間有歌謠傳曰:“若要天下真太平,還靠龍華會上人”。
自1904年后,形勢的發展更為迅猛,革命黨人陶成章、魏蘭、徐錫麟等紛至沓來,會黨間的相互聯絡更為頻繁,為使革命力量更趨團結統一,1907年“龍華會”并入“光復會”。其間,陶成章、徐錫麟、秋瑾在紹興創辦了“大通學堂”,為各地會黨培養軍事骨干。張恭親自在金華的光復會會員中選拔人選,其時百福堂弟杜開箭亦于此時被舉薦去紹興大通學堂接受軍訓,后因安徽徐錫麟事敗,禍及浙江,秋瑾遭捕,大通學堂被迫遣散,開箭等也落難而歸。
1905年前后,湖南、江西的會黨起義此起彼伏,極大地鼓舞了光復會志士的斗志,徐錫麟、秋瑾于1907年夏決定適時發起皖浙光復會起義。初定農歷五月廿六,皖浙兩省統一行動。起義計劃于金華打響首炮,處州隨即響應,以金麗之舉引杭城清軍南下,而杭紹光復軍則可趁虛攻下省衙。不料武義義軍不慎于五月二十一日失密事敗,二十四日金華義軍倪金因籌辦義軍起義標志購置黑布,不慎露綻被捕,徐順達也在日前因另案先行遭捕,總指揮張恭未待坐鎮發令卻已被清軍先行控制,無奈只身潛逃。故此,金華義軍屢遭不測,失去指揮中心,舉事很難成功。但是參加起義的弟兄們,群情激奮,士氣很高,據說,二十六日晚仍有不少義軍,按預定日期,由四方集結,進發婺城。根據百福先生長女桂香回憶說:“那年我七歲,舉事的那天傍晚,四方鄉村參加造反百姓,紛紛匯至我們村里,只見大廳前,弄堂口,全都站滿了人,有的拿刀、有的舉矛,天漸黑時,合眾聚于廳前空基上,只見爹爹大聲對眾講了一番話后,就率眾往金華開拔了。直待黎明時,爹爹等才回轉家來,行色匆匆,眾人悄悄嘀咕一番,就又先后速速離去了。后來知道,那天夜里,爹爹等率眾快到金華西門時,即有人來聯絡,告訴說,東門外義軍也已行動,但見城中清軍早有準備,防備甚為嚴密,盲攻必敗,不如保留力量,伺機再作打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爹爹等也覺在理,商量后決定就地暫行遣散,保存力量,只待來日東山再起。”
那日,百福等回到家中,均感形勢嚴重,即行磋商下步行動。黃昏時分,湯溪縣里有內線告知,說縣衙正按上方意圖,不時行將下鄉捕人,請百福等即刻起身逃離。是日,夜幕降臨,百福匆忙打點,連夜坐轎下衢州投奔同黨好友而去,數月后,又輾轉杭州,隱居半年有余。次年初,金華形勢稍趨穩定,百福才又潛回家鄉,隱居屋內假壁之中月余,后在眾親摯友的幫助下,設法征得地方天主教堂同意,以入會信教名義得到教會庇護,才暫為安生,其間外界亦有傳言,說百福已被清府斬首,不在人世,當地百姓聞之,大為傷悲,嘆之泣之。
皖浙起義失敗后,革命黨人遭殺戮者無數,幸免于難的同志也大都流離失所,或深居簡出,皖浙兩省的革命暫時處于低潮。然此時全國其他各地的反清高潮卻欣然掀起,至1911年中山、黃興等領導武昌起義前夕,金華龍華會的力量又空前活躍起來,1911年11初,省城杭州剛剛光復,駐守金華的清軍巡防營立即被龍華會的人所控制,此時,百福等人的士氣也相當高漲,革命活動又空前勇躍。
辛亥起義后,由于資產階級軟弱性,加之缺乏領導經驗,革命政權未能真正掌握在革命黨人手中,袁世凱、黎元洪相繼謀取了民國大總統寶座,他們公然提出要廢除孫中山親手制訂的《臨時約法》和舊國會。完全背叛民國,就在革命黨人進行再次革命之際,百福等又參加1917年至1918年由孫中山親自領導的“護法運動”和“二次護法運動”等革命活動。據桂香回憶,百福在民國七年前后一段時期,又同當年金華造反一樣,興致勃勃,勁頭十足,常常早出晚歸,南來北往,忙于各種活動。
1926年秋,國民革命軍北伐到金尚需擴充兵力,前線指揮部決定就地招幕新兵,百福受命負責征兵。因其先前曾為張恭掌管戲班,與眾多戲子結為摯朋好友,既因授命招兵,遂為重建戲班,不久,新班子成立,就命名“杜慶福班”,在金蘭湯數縣農村巡回演出。戲班每到一處,既演戲又宣傳,每每開演之前,百福均上臺演說,宣傳革命道理,號召有志青年報名參軍。經過秋冬半年時間,即在金蘭湯一帶招兵約六、七百人之多,為北伐革命軍輸送了強大的新生力量。據百福次子桂榮回憶,當年他亦曾隨父去臨江,親眼目睹百福先生組織應征青年在臨江石柱頭碼頭列隊集中,上船入伍。多年來,其情其景仍歷歷在目,清晰再現。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