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浙江省有8個京劇團;現在,只剩下一個浙江省京劇團
原金華京劇團團長唐振藩說,“現在,從來不唱戲的人,他都來唱戲了。我們原來就是吃這碗飯的人,不來唱,那就是對不起京劇了。”
著名學者葉秀山談京劇時,將京劇稱作“古中國的歌”,深言“‘不朽性’在古代是‘神’的特性,是超越‘(個)人’的生命的,因而是一種‘神圣性’,一切古典藝術都具有這種‘神圣性’,京劇也不例外。‘神圣性’是大功利,不是小功利。如果京劇也是工具的話,它應是‘大器’。”然而大器晚成,京劇取昆曲而代之,因昆曲為其典范,其又匯合其他劇種,家底深厚,故能獨步京都劇壇,由民間藝術上升為古典藝術,與委婉纏綿見長的昆曲一并成為中國古典戲劇的奇葩。京劇興于晚清,盛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之后,八個樣板戲成為主旋律。近年來,京劇大有復興之意,然一如葉秀山所言,“古調應自愛,今人不多彈”,京劇作為一門古典藝術有其永恒的魅力,也并不因為失去昔日的普及性而失去魅力。何況眼下京劇愛好者之眾,大有普及之勢,雖然名家凋零,惟獨此心未冷。京劇團多數成了歷史的記憶,但京劇聯誼會則蓬勃興起。金華京劇聯誼會會長黃越翔說,“京劇演繹歷史,只要有歷史在,京劇就不會被撲滅。”往事一幕幕,雖如煙霧一般,時代風起云散,煙霧底下,聽他唱“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極悲愴之事,也極鏗鏘。因為,往事并不如煙。

黃越翔:“京劇一旦喜歡上,就會迷上去”
上個星期,我去九江參加京劇聯誼,發現九江也有一批京劇老藝術家在,只要有老藝術家在,京劇就能重新生根,開花結果。金華原來有一個京劇團,因此,京劇在金華不會撲滅。今年,我們還搞了一場專場京劇下鄉,農民們都很喜歡。
我自小喜歡京劇,因為我父親就是京劇迷。他是黃埔軍校十三期學員,一直喜歡京劇。當年在滇緬公路上開車運炮彈、火藥,唱兩口京劇不僅僅能解乏,也能舒緩壓力。抗戰勝利以后,我父親回老家繼續跑運輸,家里多了一臺老留聲機,專門用來放京劇唱片,梅蘭芳、馬連良的,一聽就喜歡上了。文革期間,我們唱樣板戲,我看見他們這些演員非常羨慕,更是喜歡得不得了。數十寒暑轉眼過,一直到了老年大學,成立了京劇班……也就是十年前,他們老是叫我“你來呀,你來呀”,我不大愿意去,偏偏又撂下話說,“要是唱京劇的我就去”。去了之后,就遇見了唐振藩老師,他一直在老年大學任教,我是受唐老師的啟發,從一個聽京劇的,慢慢學著唱京劇了。他對我影響非常深刻。以前金華有個京劇團,上世紀八十年代解散了,唐老師在藝術上一直沒有放棄過。始終誨人不倦,始終在傳播京劇。今天過來婺州講壇的,基本上都是原來京劇團的。今后,在他們的帶領下,京劇在金華一定能繁榮。
藝術來不得半點虛假,我現在只能算一個京劇愛好者,剛剛進了幼兒園。京劇蘊含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這也就是京劇為什么能夠持久的原因所在。如京劇里的《群英會》、《甘露寺》、《將相和》,基本上講歷史,不像越劇都是才子佳人。
但京劇一旦喜歡上,就會迷上去。以前我老是站在教室的后面,因為不會唱。課上聽,上完課,什么都還給老師了。唐老師常說,開始還看得到人影,后來怎么連人影都沒了。它確實讓人迷醉,美都在這里面了。因此,稱作國粹是沒有什么好非議的。2010年10月16日,京劇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一種文化存續。當年,金華鐵路俱樂部成立過一個京劇聯誼會。到了今年,曲藝家協會批準成立金華市京劇聯誼會,但并非之前的一個延續。后來,又成立了婺城區票友京劇協會,為什么要成立呢?因為我們的活動范疇基本上都在婺城區,城西街道等各個街道比較多一點,當然,全國各省市也要跑跑,有點像京劇大串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