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巨大的發掘研究潛力
婺城區白沙溪36堰古水利工程遺存的成功發掘,在社會和有關部門產生了極大反響,引起了市委、市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市委副書記、市長徐加愛在婺城區考察時指出:金華南山白沙溪一帶,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要十分重視“發掘、整理、利用”,使之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服務。為了認真貫徹這一指示精神,婺城區委和區政府將這一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之一,由婺城區人大常委會牽頭,邀請了以發掘和弘揚金華歷史文化資源為己任的金華小鄒魯文化促進會共同研究開發。
日前,在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菲菲主持下,召開了一次有區人大和金華小鄒魯文化促進會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會議,研究了有關事宜,并決定成立白沙溪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研究小組,使這一工作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
為了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11月23日上午,由金華小鄒魯文化促進會顧問、原市政協主席丁民帶領的參觀考察組,先后參觀了現存的第二堰、岸龍堰等七條堰以及白沙廟、盧文臺墳墓等遺址古跡;收集了一些民間傳說故事,大家深深為1900多年前這一氣勢宏偉的古水利工程折服。丁民曾在金華市水利部門擔任過多年領導,他說沙畈水庫和白沙溪我不知去過多少次,但對白沙溪36堰的歷史及其重要意義并不十分清楚,這次參觀考察對我觸動和啟發很大。
金華小鄒魯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市紀委原副書記、監察局局長向子范,原市經委退休干部崔士文,是三年前與十幾位老同志首先發現并參與發掘白沙溪36堰古水利遺存,并上書呼吁領導重視與開發的參與者。當年他們踏遍了三十六堰的每個角落,但這次考察,他們仍然有不少新的感受和啟迪。他們從失落在民間的一些古石碑、銘記等遺存及流傳在當地民間許多傳說故事中,深深感到這里的歷史文化資源還遠遠沒有被充分發掘,正等待著我們有領導、有步驟地進一步發掘、弘揚與利用。
小鄒魯文化促進會會長、金華日報社原社長、總編輯徐澤,副會長、金華日報原編委王志忠及參與參觀考察的小鄒魯文化促進會成員,在參觀考察中都激動不已,深受教育。大家認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考察中大家看到了沿途群眾對盧文臺和三十六堰如此崇敬贊譽,且歷經1900余年而不衰,正是強大的精神和文化力量所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號召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無疑為我們這一個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提供了強勁動力和明確方向。我們要乘這一東風,依靠黨和政府的領導,整合各有關部門的力量,團結合作,科學策劃,積極行動,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挖掘、搶救、整理和保護工作,盡快開辟出一條既有深厚文化內涵,又有優美自然風光的黃金旅游線,使長期“藏在深閨”的這一寶貴資源成為金華又一張閃光的金名片。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