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歷史是一面鏡子,是給后人整理規范自己的鏡子,也是一個國家整理得失政策的鏡子。歷史可以讓我們懂得一些謀事的道理,也可以讓我們獲得走向成功的經驗。
從小我就喜歡看歷史,讀歷史,是個十足的歷史迷。有一次在書店里偶然看到《明朝十六帝》這本書,越看越有味兒,于是就把它買了下來。之后就對它愛不釋手,每天晚上都要看十幾頁才能入睡。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明王朝十六個皇帝的宮廷生活和每個皇帝的性格特征。從興盛到衰落,作者把大明王朝寫得淋漓盡致,獨具匠心。這十六個皇帝中,有雄才大略的,也有昏庸無能的。而我在這十六個皇帝中最喜歡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在他當皇帝的十年里,關心國事,用人高明,吏治民生和內政外交都處理得很好。經張居正的改革后,全國復興有望。但是好景不長,待到明朝最后一帝明思宗,他很想做一個中興之主,但迫于明末農民戰爭的沖擊,也由于他個人在用人上的剛愎自用,小心多疑,最終把明王朝的江山斷送。
存亡之道,興衰之術。一個王朝興起了,一個王朝滅亡了;一個王朝興盛了,一個王朝衰落了……歷史表面的光彩奪目,歷史背后的心酸痛苦,一代一代演繹著?催@本書時,有時真的很困惑,權力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能讓這么多的人都付出血的代價?即使如此,后人亦是哀之而不鑒之,寧愿鋌而走險,在所不惜。
看完整本書,我替明朝感到惋惜。如果明朝的皇帝可以多多關心百姓,體恤民情,在外交上多下功夫,或許就會永久不衰。但是反過來想想,如果沒有這些封建王朝滅亡所帶來的經驗教訓,哪來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也會有困難和血淚,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因為在努力的過程中我們也獲得了一種成功,一份財富。發奮吧,為建設祖國出一份力!
指導老師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