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今日婺城》,度過了整整五年。
如今,自己的兒子,也快五歲了。
有時在想,《今日婺城》跟兒子都長大,自己是不是已經老了?
說真的,這五年,《今日婺城》陪著我一同度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
曾記得,2006年底創刊之初,一個懵懂的外行女生,每天都屁顛屁顛地跟在前輩老師的后面,去了解新聞是什么,采訪要問些什么,稿子又該如何開頭。不敢多說,只有多聽、多看、多學。回到家里,一個標題可以折騰整晚都還想不出來。
曾記得,2007年,一個準媽媽帶著肚子里的孩子,白天去農村、跑社區,晚上回家趕稿,孕期9個多月,依然堅持在外徒步采訪。雖然辛苦,卻讓社區的同志對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哺乳假回來后,她們見我就說,“喲,你就是那個愛穿紅衣服的‘大肚皮’,變樣了嘛。”
曾記得,2008年至2009年的全城創衛時期,領導忙、社區忙,自己更忙,接手每周一期的《創衛》專版,有時一天要跑五個場,還要把稿子趕出來,第二天早上七點又要陪同領導視察創衛。我把51個創衛社區跑遍了,卻把1歲的孩子留給了老人。
2010年,收獲最多,各項接踵而來的榮譽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和鞭策。我也清楚地知道,收獲意味著將會付出更多。
2011年,每周一期的《白龍橋周刊》如約而至,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報紙要有“看頭”,就需要更多來自民間的新聞。為此,除了鎮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外,我把更多的精力放進了最一線的農村,讓版面的內容更加充實、豐富。
五年了,《今日婺城》經歷了小報到大報、周三報到周五報的轉變;新聞中心也從最早的10來個人變成了40人的大家庭。我把精力最充沛的五年留在了這里,見證了《今日婺城》的成長。雖然工作辛苦,壓力大,但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應該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好。
同時,《今日婺城》也見證了我的成長,讓自己收獲到了認可和信任,成為了報社的骨干,也成為年輕同事們口中的“月姐”。真的,挺欣慰的。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如今的我更應該“老”當益壯,當好年輕人的榜樣,陪著《今日婺城》繼續長大。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