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今日婺城》不足兩個月,我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新人,對自己的工作乏善可陳,對這份報紙亦無從追溯。心底惟一明確的是:用自己有限的力量,通過自己的筆和眼,切實地去認識一些人和事,傳播事實和價值,讓我生于斯、長于斯的婺城大地更加美好。
少年時受到一些文藝作品的影響,覺得新聞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職業(yè)。做記者可以很好地了解社會,可以走很多地方,參與很多重大歷史事件,以一支筆、一個鏡頭在各界奔走,為民鼓與呼。
被這樣的夢想驅(qū)使,大學時選擇了新聞學專業(yè)。四年的學習令我對新聞深懷感情,我并不見得掌握了成為一名合格記者所需的一切知識和技能,但它就像一扇窗,在我面前徐徐打開,教我領略更廣闊的世界。
誠如《南方周末》執(zhí)行總編向熹所感慨的:“選擇新聞就是選擇一種人生。”這個專業(yè)給我的最大收獲并非是借以謀生的資本,而是給了我一個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認識歷史的角度。
進入《今日婺城》,是理想照進現(xiàn)實的過程。當印有自己名字的報紙發(fā)放到無數(shù)讀者的手上,心情在激動欣喜之外還有一份戰(zhàn)戰(zhàn)兢兢,因為這一刻我意識到,新聞不是涂鴉文字,不是恣意揮灑的文思才情,它是信息流動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是對社會變化最真實的記載,是構成歷史的原始素材積累。
這是一個承載著光榮和夢想的職業(yè),也是一個充滿了艱辛與勞累的職業(yè)。在單位同事的身上,我看到了理想、激情、才華,更多的是對新聞的堅持和付出。
身為記者,不能像普通的公司白領一樣,經(jīng)常坐在舒適的辦公室里,奔波尋找新聞線索才是他們的本職。當別人合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時,他們可能正在外面為了新聞事件而奔波;當夜深人靜鳥回巢的時候,他們可能正在電腦前筆耕不輟,廢寢忘食。選擇了記者工作,就注定了要與那份閑庭信步的安逸生活無緣,注定了要飽受煎熬、歷經(jīng)磨難、風雨兼程……
一直很喜歡柴靜說的一句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是她剛進電視臺時,推薦人陳虻送給她的一句良言。央視十年,她漸漸收斂起年少時的鋒芒和激烈,對待人和事都多了份寬容和理解,也懂得了“耕耘本身就是收獲”。
剛剛入行的我不知道明天會是怎樣,也不知道《今日婺城》的未來將會如何,能做的就是潛下心,默默耕耘,少計較利益得失,多關心當下的作為。只要今天我沒有虛度,就能笑對明天說聲,你好。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