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五年,經濟社會穩步發展;過去的五年,發展活力持續增強;過去的五年,園區開發有效推進;過去的五年,城鄉發展互動融合;過去的五年,民主法制不斷健全;過去的五年,民生事業不斷優化……

參加會議的黨代表仔細閱讀刊發黨代會消息的新聞報道。黃澤振攝
【關鍵詞】綜合實力
五年來,婺城區緊緊圍繞“加快崛起爭先、推動繁榮發展”戰略目標,解放思想謀發展,攻堅克難促項目,求真務實抓統籌,盡心盡力惠民生,全力以赴保穩定,夯實基礎強黨建,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全面完成了區第五次黨代會確定的主要任務。2011年預計實現區屬生產總值21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43500元,都是2006年的1.9倍;財政總收入16.8億元,區級財政收入5.3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1.7倍和2.4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億元,是2006年的2.1倍;固定資產投資65.8億元,是2006年的2.3倍。
【關鍵詞】 產業結構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7.4:39.5:53.1調整為6.4:36:57.6。農業發展突出高效生態。實施農業“六大提升行動”,農業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糧食生產連續五年增長。2009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區)。出臺“168”政策扶持體系,成功舉辦全省現場會,農業“兩區”建設卓有成效。工業發展突出擴量提質。堅持“工業強區”理念不動搖,圍繞構建“3+5”產業體系,制定出臺加快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鄉鎮功能區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持續開展“千名干部進企業,千方百計解難題”活動,強化扶工強工舉措,有效促進汽摩配等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2011年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00億元,其中規上工業產值165億元。服務業發展突出培育提升。浙中信息產業園列入省首批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成為我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入園企業達84家。成功舉辦三屆桂花節、兩屆茶花節和油菜花節,努力打響“三花爛漫在婺城”品牌,旅游項目建設穩步推進,理順九峰山管理體制,旅游業快速發展。2011年預計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25.6億元。
【關鍵詞】發展活力
大力發展、培育各類科技型企業和研發中心,推動企業與60多所高校院所科技合作,預計2011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45.3億元,是2006年的5倍。全力推進專利、品牌建設,2011年專利申請量1820件,專利授權量857件,分別是2006年的5倍和3.8倍。五年來新增國家級馳名商標1件,省著名商標13件,市著名商標38件,創市級以上知名商號42家。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啟動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審批服務效率顯著提高。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五年來,進出口總額從2006年的2.8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4億美元。外資引進成效明顯,實到外資1.7億美元。萬里揚、巨龍管業兩家企業成功上市。
【關鍵詞】 園區開發
婺城新城區拉開城市道路框架15平方公里,建成商品房125萬平方米,學校、車站、酒店、商貿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商務配套日益完善,區行政中心、人才市場、交通指揮中心等一批公建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城防工程、中軸景觀帶等城市景觀相繼完成,初具現代新城形象,城市副中心作用日益顯現。金西開發區規劃設立五大特色產業園,統籌劃分四大功能區塊,初步形成新型開發區的規劃體系和形態格局。黃土丘陵開發快速推進,形成8平方公里產業平臺,成為潛力迸發的投資熱土。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配套逐步完善,醫院、學校等公建項目有序推進,現代工業新城建設初顯成效。雙龍風景區實施景點提檔改造,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大盤天景區、智者寺建設全面啟動,“雙龍勝景、大仙圣地、浙中涼都”三大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五年來接待游客超過650萬人次,被評為全國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先進單位、浙江省文明風景旅游區,并列入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仙源湖度假區開發建設全面推進,建成十里桂花長廊、四顧坪游步道、金華動物園和“美地南山漂流”等景點和項目,成為市民休閑游樂的好場所。6個鄉鎮工業功能區開發面積達3.8平方公里,規上工業產值占全區27%,成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 城鄉統籌
五年來,婺城區以統籌協調為目標,實現了環境格局的優化完善,推動了城鄉發展的互動融合。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完成城市社區規模調整,積極打造精品示范社區,逐步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開展優美環境社區、綠化示范社區和綠色社區的創建工作,提高社區“潔化、綠化、美化”度,有效提升城市形象,為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創建作出了貢獻。基礎設施快速推進。城鄉交通環境顯著改善,虹戴公路、白沙公路建成通車,330國道白龍橋收費站停止收費,康莊工程提前完成,新建農村聯網公路183.2公里,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造全面完成。加快實施水庫除險加固、山塘整治、干堤加固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防洪抗旱能力切實提高。九峰水庫成功蓄水,湯溪水廠基本建成。創建新農村電氣化村443個,被命名為省級新農村電氣化區。鎮村面貌顯著變化。加大中心鎮培育力度,加快白龍橋、湯溪等中心鎮建設步伐,道路、排污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促進各項公共服務體系向中心村覆蓋延伸,發展節點作用日益顯現。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基本完成整區整治工作,95%以上的農民從中受益,農房改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面不斷擴大,全面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農村飲用水改造、通村公路建設、垃圾集中處理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全面完成節能減排任務,依法關停一批排污企業,十一五期間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了23.8%,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0.5%。積極開展生態區創建和綠化婺城行動,創建市級以上生態鄉鎮14個,其中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生態鄉鎮5個。全區綠化工作水平顯著提升,五年累計植樹造林2.6萬畝,省級重點生態公益林達54.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8.1%。加大環保基礎設施投入,4個污水處理廠建成試運營,全面實施“811”環境污染整治新三年行動計劃,城鄉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 民生事業
過去的五年,婺城區累計投入各類民生資金29.2億元,年均增長27.6%。2011年,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720元,分別是2006年的1.6倍和1.9倍。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社會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被省政府授予“五保三無老人集中供養先進集體”。社會救助機制不斷完善,企退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穩步推進,低保水平不斷提高,農村農業政策性保險更加健全,農村安居工程與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扎實推進,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穩步實施。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就業,群眾創業就業環境不斷優化,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4萬人次。大力發展來料加工業,累計發放加工費23.7億元。扎實推進山區扶貧開發,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取得顯著成效。公共服務整合優化。名校集團化建設扎實推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教育均衡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醫藥衛生改革不斷推進,全面推行基本藥物制度,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城鄉文化進一步繁榮。群眾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競技體育繼續保持全省先進水平。全區計劃生育率保持97%以上,被評為“全國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和諧社會深入創建。深入開展“法治婺城”建設,順利通過“五五”普法驗收,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水平不斷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明顯增強。深入開展“平安婺城”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白龍橋基層基礎規范化建設經驗在全省推廣,三級便民服務體系建設有序推進,人民群眾安全感不斷提升,連續六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平安區”。
【關鍵詞】 創先爭優
扎實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樹新形象、創新業績”主題實踐活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創先爭優活動。積極探索黨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不斷強化黨的理論武裝工作,切實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加大干部教育培訓力度,各級干部推動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能力得到提升。大力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積極支持人大、政協開展工作。切實加強黨派、工商聯、民族、宗教、僑務、對臺等工作,愛國統一戰線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工青婦等群團組織作用充分發揮,關心下一代和老齡工作取得新成效。黨管武裝工作得到加強,2009年征兵工作被評為全國先進。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拓寬干部選拔任用渠道,全員聘任、競聘上崗和公開比選等機制不斷完善,干部考察制度進一步健全。重視在一線鍛煉培養干部,重視從基層選拔任用干部,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得到優化和加強,選人用人公信度、群眾滿意度逐年提升。大學生村官、農村工作指導員隊伍建設成效明顯。積極探索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區黨建、“兩新組織”黨建取得新成效。機關黨建工作圍繞服務大局深入開展,全區黨建規范化水平明顯提高。深入開展廉政文化建設,人民群眾對反腐倡廉的滿意度不斷提高。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切實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加強干部隊伍能力作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