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大報告(1982年9月)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大體可以分為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兩個方面。這兩方面又是互相滲透和互相促進的。
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衛生、體育、文物、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都有各自的重要作用。要從我國地域遼闊、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爭取使這些事業獲得一個大的發展。
十二屆六中全會(1986年9月)
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強調我國文化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要求必須把社會效益作為最高標準。要努力提高精神產品質量以滿足群眾的廣泛需要,并且進行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改善經營管理,促進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
十四大報告(1992年10月)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力地推動著我國人民解放思想、開闊眼界、面向世界、走向末來,煥發出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精神,同時也對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十四屆六中全會(1996年10月)
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改革文化體制是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強文化事業的活力,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改革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
十五大報告(1997年 9月)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
十六大報告(2002年11月)
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必將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創造出更加燦爛的先進文化。
十六屆三中全會(2003年10月)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按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逐步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轉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十六屆六中全會(2006年10月)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
十七大報告(2007年10月)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
胡錦濤同志“七一”重要講話(2011年7月)
要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資料來源:2011年11月《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