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鏘咚鏘!”農歷正月十六的晚上六點,車子還沒有開進白龍橋鎮虹路村,就聽見鑼鼓聲聲震天響,村子上空綻放著五彩奪目的煙花,照得今晚的夜空特別明亮。尋得舞龍,只見龍眼有力,龍頭氣勢十足,身后拖著長長的板凳制46節左右長的龍身,虹路村龍頭會年輕健壯的后生小伙子肩扛舞龍,隨著道路的左右轉彎而換肩,村子里每戶人家都早早得把煙花爆竹放在家門口,口袋里揣著打火機,伸長脖子候著,只要龍燈一到,就立刻點燃煙花,迎龍燈。
虹路村治保主人周春生一刻不離舞龍隊伍,正在龍燈旁維持秩序,他告訴記者:“今年虹路村的龍燈從正月十五開始足足要舞上兩天,為了能讓村民們安全觀燈,村干部全體出動,再加上村治保隊,一共組織了30多名人員在現場維護秩序。”
追溯老百姓舞龍的歷史,發現燈節始于漢初,盛于唐宋,寄托著人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祈愿。在葉店村老年協會會長葉錦連的記憶中,清楚地記得1983年那年的盛況,那是舞龍“禁令”得解的第一個年頭,村子里年初就去雕了一個大龍頭,260多節龍身盤起來能將村廣場填得滿滿當當,“那條龍龍頭在馬海地村,尾巴卻在橫大路村,幾乎全村的村民都出門看龍了,那才叫一個熱鬧。”葉錦連回憶道,聽父輩們說,解放前的龍燈甚至有700多節,那得是怎么樣一個盛況啊。
龍燈好看,但也危險不斷,葉店村出于安全角度的考慮,于六、七年前就將板凳龍改為布龍了,59節的龍身用布做燈罩,里面裝燈管,龍尾還跟著一臺小型的發電機,“沒有明火的龍燈又輕巧又安全,老人孩子都能來舞。”葉錦連說,今年村子里還特別花費2000多元裝了130多米長的彩燈管繞在龍身上,雖然正月十五晚上下著不小的雨,但布龍燈還是從5點半一直舞到了11點多才結束,絲毫不影響龍燈的觀賞性。
一般村子里舞龍都有個龍頭會,可葉店村以村委會名義集資,請村民來舉龍燈,舞龍當天收到的紅包,一部分用來統一發放舞龍村民的工資,其他的資金就明賬明算,用于村集體建設以及其他文體活動的開展,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葉錦連說:“雖然我們的布龍舞起來是百分百安全,但我們還是不敢松懈,組織了臨時安保隊,葉店村13個生產大隊分別派出7人,再加上村干部,共有90多人在現場維持秩序。”
據了解,白龍橋鎮今年一共有29條龍燈,比去年增加了5條,除葉店村的布龍外,其余都是板凳龍。白龍橋鎮紀委專職委員張金紅告訴記者,在年前就要求各村上報舞龍信息,并與各有關村簽訂治安協議,提前掌握舞龍路線,舞龍當日組織派出所、鎮綜治辦等部門以及各管理處的人員到村到崗,確保老百姓過上一個安全、熱鬧的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