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臥舟進仙洞
進雙龍洞前,是頗要做一番思想斗爭的。真要躺著進去?洞中有何神奇,非要經歷了臥倒才能領略這勝景?
殊不知,這便是雙龍洞最奇趣、最靈動之所在呢。
那塊巨大的巖石覆蓋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寬丈余,巖底僅離水面一尺左右,進出洞里,只得用小船(徐霞客400年前來此處,還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進雙龍內洞的呢),人直躺在船底,舟從巖底的水面穿引而入。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握小船”,要從外洞進內洞,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驚無險,妙趣橫生。
當穿到巖底中間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圍的巖石一齊朝身上擠壓過來,巖石幾乎擦著鼻尖,沁心的涼意,倍感舒暢。進約二三丈,又豁然開朗,怎能不驚嘆?
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臥人回溪。在小船上岸處,恍惚起身,抬頭仰望,有一條青色鐘乳石紋自東北洞頂蜿蜒而至,人們稱為“雙龍”,龍狀清晰可辨,形象逼真。內洞約有3500余平方米,巖洞深邃,洞內鐘乳、石筍奇形怪狀,縱橫交錯,光影迷離,猶如仙境。
噓,不要驚擾睡熟中的神靈,景色無言最可人。
內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僅通水路,水路長十余米、寬三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內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說外洞是“龍廳”的話,那么內洞就是“龍宮”,洞內鐘乳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云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余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常年洞溫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
傾聽傾聽,悅耳的泉水流淌在洞中,宛如仙樂繞梁。洞內泉水清澈,此水終年不涸,清澈見底。內洞中的泉聲輕輕的,上源還在更深黑的石洞中,人力已經無法到達了。
對,泉水才是雙龍洞這一奇特景觀的真正“制造者”。雙龍洞是溶洞,一種特殊的地貌類型,我們稱之為“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對碳酸鹽巖侵蝕作用的結果。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彎曲的溝壑、高高的冰蝕懸谷、氣勢磅礴的大峽谷。“水滴穿石”也是水的化學侵蝕作用的寫照。
這番探究,倒有“守得云開見月明”之感觸,或言“車到山前必有路,舟至洞中見勝景”。
試問古人在何方
它很妙,因為它風情萬種;它很妙,因為它不僅僅風情萬種。
在李白眼里,它是狂放的;在王安石眼里,它是奇美的;在蘇軾眼里,它是豪邁的;在陸游眼里,它是溫潤的;在李清照眼里,它是婉轉的;在郁達夫眼里,它是沉穩的;在黃賓虹眼里,它是華麗的;在葉圣陶眼里,它是驚嘆的。
不僅如此,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朱镕基、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它,就是金華雙龍洞。
只怕是一千個游客眼里有一千個雙龍洞,隨心境造就的萬種風情呢。
洞外煙云膚寸臺,洞中冰雪互尋飛。壺中日月憑誰記,水自飛蒙云自歸——嘆的是雙龍洞的氣力多姿;天鑱鬼鑿匪人間,涌雪轟雷震地寒。石上雙龍蓋形似,更深須有老龍蟠——贊的是雙龍洞的奇特地貌;北郭煙云歸石屋,西園風景勝花田。他時若訂林泉約,如此溪山擬卜遷——喜的是雙龍洞的安如桃源。
那些散落在石階、花木、清泉上的充滿人文氣息的靈光乍現,正等待著有心人前去采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