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莘畈鄉擔任計生專干一職已有一年多時間,在這一年的工作中,對山區計生工作體會頗多。以莘畈鄉為例,作為一個山區鄉,相對于平原地區來說,雖然育齡婦女不多,但計劃生育工作卻不容樂觀,計劃外懷孕、計劃外生育的現象時有發生,計生工作的許多地方還要進一步改進。
一、存在的問題
1.計生隊伍素質不高。計劃生育工作面廣,難度大,事情繁瑣,需要一支強有力的工作隊伍,但在山區鄉鎮,年輕有文化的人基本在外就業,留守的多是上了年紀,或者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這就直接制約了村級計生隊伍的素質,若想在山區鄉鎮組建一支文化水平高、專業性強的村級計生隊伍,則是難上加難。以莘畈鄉為例,我鄉共有11個行政村,12名計生服務員,其中55歲以上的1人,50歲至54歲的2人,45歲至49歲的3人,45歲以上的計生服務員占了計生服務員總人數的一半,且在12名計生服務員中,擁有高中文化的只有2人。
2.村級對計生工作思想重視程度不夠,主動性不強。村主要干部對計劃生育工作不夠重視,對計劃生育工作是能避則避,能推就推,工作壓力都壓在計生服務員身上。過去,莘畈鄉計劃生育工作基本上都由鄉里一手包辦,村計生服務員,只需上報月度報表,但在新形勢下,外出人口越來越多,由鄉里一手包辦的工作模式已經無法有效管理育齡婦女。因此,鄉、村兩級計生工作人員必須轉變工作思路,從由鄉級主導村級配合變為由村級主導鄉級輔助。此外,計生辦的功能也要從管理向提供服務轉變。
村里的計劃生育工作太依賴鄉計生辦,不會主動思考采取怎樣的管理方式才能更好更有效率的做好計劃生育工作。從今年年初開始,省、市、區都要求各村制定有效的計劃生育工作條款,采取村民自治。這其實也是要求村一級能夠主動去思考對策,制定出適合本村實際的措施,能夠事半功倍的做好本村的計劃生育工作。但許多村則認為這是自找麻煩,因為一旦立下村規民約,村里勢必要擔起責任,因此許多村都不愿去修改,即使修改過的村也只是浮于表面,沒有聯系本村的實際情況。計劃生育工作是“一票否決”的工作,在激勵措施上以懲罰為主,較少的獎勵措施為輔,因此做計生工作很多都是迫于組織壓力,沒有任何的工作積極性。
3.計生工作手段弱化,部門聯動協調性欠佳。依法行政、知情選擇、優質服務,這些新事物的推進使得計劃生育工作面臨新一輪的挑戰,對于計生對象,我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使用強制手段,只能采用政策解釋,做思想工作之類的方法,這些方法對于一些講道理、懂法律的人也許有用,但在農村,他們只愿意聽他們愿意聽的,也不管是不是事實,他們聽到小道消息說政策放寬了,可以生第二胎了,于是他們相信了,而我們說的政策在他們聽來就是在為難他們,有時候對于他們的無理取鬧我們束手無策,甚至只能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
計劃生育依法行政后,鄉(鎮)的執法主體資格被取消,計生執法就必須由其他部門配合,相互協調來完成,但醫療、衛生、公安等部門并不是單憑鄉(鎮)計生辦的力量就能夠請他們配合,許多時候他們不認為自己需要配合計劃生育工作,導致計生工作陷入孤軍奮戰的局面。
4.宣傳流于表面,不夠深入,大眾媒體甚至出現反宣傳。在整個大環境下,對計劃生育政策的宣傳力度也不大,我們在電視上可以看到很多勸阻酒駕的廣告,可以看到宣傳消防安全知識的廣告,可以看到保護野生動物的廣告,可是,我們極少看到宣傳計生政策的廣告,許多計生政策的宣傳都只是以街道社區、鄉鎮村居為主體進行的宣傳畫粘貼、宣傳口號懸掛,缺少大眾媒體帶給大眾的全面性、權威性以及震撼性。而在山區鄉鎮,由于育齡婦女人數少,因此配備的計生干部也少,往往是一個人身兼數職,無法有效的兼顧到方方面面,于是很多時候宣傳工作就變成只是一份總結,一份報告,宣傳根本就沒有效果可言。近段時間,明星生二胎甚至多胎的問題在網絡上不斷被報道出來,引發了不少的爭議,但卻沒有一個權威的計生機構能夠針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或者為大眾釋疑,造成許多人觀念上的錯誤,認為計劃生育政策只針對無錢無權的普通百姓,對于那些名人、明星沒有約束作用,甚至不用受到處罰。
5.流動人口管理難度大。(1)未婚青年。山區鄉鎮外出人口眾多,不僅僅是外出打工的人,還有外出就學的育齡男女,這部分人在外就學期間戀愛、生子,鄉、村無法及時掌握信息,等他們回來時,已有一個甚至幾個小孩了,早婚早育、未婚生育幾乎都在這一部分人里;在我鄉近兩年的11例計劃外出生中,這類人員就有4例,占計劃外出生的37%;(2)已婚外出育齡婦女。這一部分人雖然已經列入管理,但他們長年在外,聯系方式變動頻繁,流動的范圍也廣,不會在一個地方待太久,在村里也沒有什么親戚朋友,這些人我們雖然知道是重點管理對象,但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意見與建議
首先,將責任與權力下放到村級,讓村里有更多的自主權,也擔負起相應的責任。
(1)考慮到山區鄉鎮,村集體收入不高,因此,每年鄉里根據各村育齡婦女的人數,按照一定的標準發放一筆資金,作為村級組織進行計劃生育工作的專項資金;
(2)“四項手術”與一年兩次的透環婦檢工作,是計劃生育日常及基礎性工作,這兩項工作的完成情況,直接影響到日后計劃生育工作的難易,但隨著知情選擇、優質服務的推廣,這兩項工作變得愈加難做,而現在的育齡婦女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這些情況鄉計生辦無法及時掌握,但村干部卻可以清楚了解,因此可以將“四項手術”與一年兩次的透環婦檢工作的主動權下放到村里,由村里根據育齡對象的實際情況有重點的做工作;
(3)鄉計生辦根據具體情況,修改考核辦法與指標。①無計劃外生育是計劃生育工作最基礎也是最終的目標,在這個基礎上,對村書記、主任以及村級計生服務員進行考核;②一年兩次的透環婦檢工作,區計生局對鄉級的考核目標為99%,針對各村具體情況,鄉級對村級考核定為97%,達到97%,按照育齡婦女人數,按2元/人進行獎勵,高于98%,按照育齡婦女人數,按3元/人進行獎勵,以此激勵村級積極完成透環婦檢工作;
(4)鄉計生辦的職能由管理轉變為提供服務與政策協助和咨詢,改變以往面面俱到的工作模式,配合村級做好計生工作。
其次,加大計生政策的宣傳力度。雖然在大環境下計生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大,但我們還是不能放松宣傳工作,不論是宣傳畫的粘貼,還是宣傳口號的懸掛,以及宣傳單的發放,通過各種途徑讓群眾了解計生政策。
第三,部門協作,資源共享。計生、綜治、衛生、民政等部門之間看似各司其職,但又互相關聯,計劃生育工作需要這些部門的配合才能做的更好。當部門職能與計劃生育工作中發生聯系時,鄉政府能夠協調部門,盡量為計生工作開綠燈。(1)與公安部門進行協商,在給小孩上戶時,要求出具醫學出生證明的同時出具結婚證、準生證或當地計生部門出具的相關合法的有效證明,在給予上戶;(2)醫療機構在給孕婦進行孕檢時,要求其出具準孕證或準生證,如果無法出具,及時通知當地的計生部門,而不是在產婦快要生產時才通知計生部門,因為此時已經無法做有效的補救措施;(3)在進行民政救助時能優先考慮符合社會救助條件的計生家庭,對其中的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給予優先照顧。
計劃生育工作自實施以來,就被稱為是“天下第一難”的工作,中國用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上百年才達到的生育模式,但這僅僅是中國用行政與經濟手段強制執行下的結果,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切實轉變人們的生育觀念,一旦觀念轉變,計劃生育工作也就不再是“天下第一難”了。 (作者系莘畈鄉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