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花,花姿豐盈,端莊高雅,為我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名花之一,無疑是高貴的象征。古往今來,它備受歡迎地走進了千家萬戶,也被許多的詩詞歌賦所贊頌。著名的詩人蘇軾就曾贊美過茶花,曰:“山茶相對為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說似與君君不會,爛紅如火雪中開!标懹、貫休、劉灝、蘇轍等人也都留下過不少贊美茶花的詩句。
不言而喻,竹馬鄉與茶花是密不可分的。據記載,早在八百多年前,竹馬人民就已經開始栽培、種養茶花了。而茶花真正與竹馬結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
緣起
1982年,時值改革開放初期,但是,開放之風已經吹向金華的鄉村,人民開始尋找種糧之外的致富之路。在多番選擇之下,竹馬鄉下張家村的一部分村民種起了茶花。由于當時市場還沒完全開放,被封為貴族之花的茶花購買成本很高,一支能扦插成果花苗就要賣十元錢。而當時人民的總體生活水平還不高,高價的茶花與當時的市場顯然不適應,一年多后,茶花價格便大幅下滑,導致當時很多茶農都虧了本,停止了茶花生意,只是保留了少部分茶花作為自己觀賞之用。雖然那時的茶花產業沒能形成較大的氣候,但是,竹馬人民卻記住了這朵花——茶花。
1998年的竹馬還只是個貧困的鄉鎮,由于地理位置不利,人民缺乏與外界的交流,小農經濟意識強烈,缺乏改變傳統農業結構的觀念和勇氣。為振興竹馬的經濟,當時的黨委、政府提出了“以特色興鄉、以特產強鄉”的農業工作思路。借著這股東風,下張家村的村支書錢瑞華先后4次南下廣東、福建、深圳、廈門,3次北上江蘇、南京、上海等地自費外出學習,回來后,到上級相關部門和科研單位取經,大膽提出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種植結構的設想,得到上級部門高度肯定。同時,他從外地引進了21位花卉苗木種植大戶,提出了“以茶花為主導,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業”的思路,讓這些種植大戶帶動當地農民種花種苗木。
有了政府的扶持,種植大戶的領路,加之人民生活總體水平的提高,竹馬鄉“以茶花為主導,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業”的發展道路終于走通順了,于是,竹馬的這朵茶花又轟轟烈烈地綻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