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立身處世,所要追求的是什么?或許更為形象的只是笛卡爾說過的,“我的全部計劃只是離開變動的土壤,找到巖石和黏土。”葉政中所追求的“中庸正道”就是他所要找到的“巖石和黏土”。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浦江才子徐儒宗贊葉政中:椽筆融東西學術,錦心著宇宙文章
葉政中:仁義中和 維時以進


左為畢民望(著名篆刻書法家),右為葉政中

左為施明德(著名畫家),右為葉政中
初識葉政中,因為他的一封附在應《婺江文藝》征稿后的來信,信封背面寫著“請勿再隨便丟棄或后被人改用,總有可刊用的”,可見他在家鄉所投稿件多有慘淡的命運,卻又不甘于這樣的命運而筆耕不輟。他又以“祖居古婺城千年老金華”資深筆者自居,對于金華又有一番別樣風情的記憶。直到見了面后,才知道他今年八十有一,已身患癌癥,但思維能力和記憶力依舊驚人。說起少時心慕屈原,仍能夠隨意背誦《離騷》中的段落表明皓首窮經。他在讀初中時就常念屈原“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句。他和郭沫若都曾以屈原為精神導師,膺服屈原,屈原的情懷也正是其所懷抱的情懷。
葉政中的書房、臥室都被書籍、字畫所充塞。斗室蝸廬,怡然自得。他總以劉禹錫的《陋室銘》為自己壯聲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雖病痛加身,卻也不曾為病痛所阻。人世的滄桑,于他更有一種砥礪的意思,因其為人耿介,以致漫談往事多有針砭,于人于世,有青眼、白眼之分,好惡不深藏于心,見于形色。太史公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亦在利中,“名利”二字道盡天下機關,因此,“仁義”二字破盡天下機關。他說不忘踐行仁義中和精神就不會走極端。尼采說,“總之,功利和其他東西一樣,只是一種我們想象的游戲,而且可能是最終導致我們滅亡的有害的東西。”八十春秋以來,葉政中仍是好爭一口氣,愛較這個真。《紅樓夢》中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洞明與練達終究不是他所長,以致坎坷與艱辛使他走到今日人生盡頭未能盡責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