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最美的陽春三月,躲在酥油般下個不停的春雨里偷偷開溜,而木棉花披著雨幕未等我們來得及多長個心眼兒,一個不小心便早已從我們眼皮底下悄悄滑落,錯過了花期。
錯過,確切地說,我們每天都在不經(jīng)意間,與這個世上無數(shù)的美的東西擦肩而過,有的永不回來,有的即便還回來,也猶如唐詩里的“人面桃花”,任憑劉郎如何獨自神傷,都只是多余而無助的哀愁。
走在氣溫攀爬的四月里,突然想起了三月,想三月綿密雨絲之后的陰柔之美,想三月窗外那棵傲然挺立的木棉花開,無聲立起了幾丈高,裹夾著幾欲掉墜的晶瑩水露,大氣地伸展著潔白無暇的嬌艷,從不索取凡欲的目光,求得一絲憐愛。
如果不是兒子每每倚窗追問“那是什么樹,好美的”,居住了快十年的小區(qū),我還真從未發(fā)現(xiàn)過它的存在,甚至還弄不清它的物種學名,無知無情趣到這地步,有種不可理喻的罪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有些道理我們都懂,大多時候卻只一直耿耿于哲人的言說上。在兒子面前,我不得不承認對美的審視和認知,已經(jīng)退化著落在了后頭。說實在,這些年,每天被日常的新聞和豆大的孩子折騰得起早摸黑、忙前碌后,習慣得靜不下心來去發(fā)現(xiàn)美,更談不上好好欣賞生活中的美,比如近在咫尺的窗前那棵盛大開放的美麗木棉花。
愛屋及烏,哪怕最忙最艱辛最沒時間都愿意愛兒子所愛,這是獨生子女時代每個可憐的天下父母最具有的自我犧牲情懷。因為兒子的喜好和新奇,有一陣子每天早上起來,不自然的第一件事就是收起幃簾、拉開小窗,匆匆凝視那棵美麗的木棉樹。每次看了之后,心里總會升騰莫名的滿足感,為兒子也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這樣的美而暗自叫好,這是看多了如花美眷,對周遭一切鮮亮目中無存、熟視無睹的我們成年人所不能比擬和追趕的。既然兒子喜歡這美,我就欣喜承諾等到我空時、天晴日,選個角度拍張美麗的木棉花,好好收藏這份兒子心中的美。
三月窗外的木棉花依然盛開,而我的生活照樣忙著轉(zhuǎn),天氣也未如我想象的好,拍照的事就這樣被我以再等等擱了下來。不想,一等二看三錯過,還未及4月愚人節(jié),一夜風雨,可愛的木棉便讓“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這個自古魔咒降服了,花兒匆匆謝了,一樹雪白變成了一地殘敗。難以交待的是,自從兒子發(fā)現(xiàn)了美,而我又以種種理由沒有去珍視孩子心中的美,可怕的懶惰罪過。
生活中有很多錯過,都是有些過錯帶來的。看著滿地落英,自是幾多惆悵落心頭,愧疚心情久不平復。小聲叫醒懶床大睡的兒子,兒子聽說花被昨夜的風雨吹散了、打落了,爬起來直奔窗臺觀望,一臉的失望,責備風雨。歲月的風雨是無情,可我明白,風雨何錯,一切錯我。
生活本來就是美的,美的也不只是木棉花。錯過了今年的木棉花,就再也不能錯過童年更多更美的快樂花。四月了,一起出發(fā),去家鄉(xiāng)尋找竹筍翻出新泥的喜悅,去婺西山野收獲一壟壟油菜花的燦爛。還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