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種養 循環成鏈
來到蔣堂鎮黃碧垅村,就看見有一方院子,四周兩米左右高的磚墻砌起,推開院門,成片的受驚雞群就撲扇而起,這個有上萬只雞群規模的養雞場可是種糧大戶陳建軍的“領地”,在另一個山頭,陳建軍還有一片260多畝的蔬菜基地,這個承包農場近一千五百畝,一年的糧食產量有40多萬公斤的“全國種糧大戶”,走出了一條自給自主、效益十足的生態循環種養系統寬敞大路。
陳建軍說起自己的生態循環模式的誕生,更多的是出于節省成本的目的,大規模的糧食種植黃土丘陵土地時常面臨著土壤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在沒有養雞之前,為了給田地施肥,改良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我需要四處奔走從外面買回鴨糞來,4噸一車,一車就要300元,”陳建軍說,“今年是我養雞的第四個年頭,從3000只起步,現在已經發展到上萬只的規模,光蛋雞就有7000多只,不僅省了施肥的錢,銷售雞蛋、肉雞也產生不錯的經濟效益!爆F在陳建軍還高薪聘請了專業養雞技術人員,集中養雞場的雞舍密閉式管理,采用四列三層階梯式籠養,鍋爐集中供暖,自動喂料、通風、光照、清糞等系統,進行規;B殖。吃著自己種出來的放心稻谷,陳建軍顯得特別自信。
雞的養殖規模大了,就面臨著飼料不足的問題。早在1994年,陳建軍為了實現水稻生產的節本增收、高產穩定,摸索出了一套“蔬菜——早稻——西蘭花”等輪作模式,在提高了糧食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度的同時,也產生了大規模的蔬菜“下腳料”,即菜田里凍壞的菜、損壞的菜葉子以及農田里的稻稈等一些農作物。陳建軍這一拍腦門,這些“下腳料”不正是雞群最愛的“大餐”嘛!今年以來,陳建軍種植的260畝西蘭花,已創造產值120多萬元,實現凈利潤30多萬元。
至此,“蔬菜——雞——水稻”,一個立體完整又效益高的生態循環種養系統就順利流動起來了。通過自身試驗成功,陳建軍將這個新模式主動推薦給村民,通過手把手地教,讓村民知道什么季節該種什么蔬菜,隔多少時間清理一次雞糞,并邀請市農科所的專家前來講課。通過基地帶動,龍頭引導,全鎮在黃碧壟等村發展了西蘭花1000多畝,實現共同致富。
陳建軍說:“生態循環種養系統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條件允許,我還想再通過多種一些不同品種的蔬菜,再建個養牛場,實現稻田養魚等方法,將這種規模進行橫向、縱向雙向擴充!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