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采菊》金西民間故事集出版
“正月陪陪客,二月鏟鏟麥。三月芥菜大,四月有麥磨。五月苦一苦,六月綠豆粥。七月有新谷,八月大柜裝滿谷。九月苞蘿帶蘆栗,十月茶子白。十一月砍柴磨谷,十二月真享福。”這是收錄在《南山采菊》金西民間故事集里的一首《時令歌》,收集者是湯溪小學四(1)班的小學生章伊凡。歌里樸實,帶著湯溪本地語調的填詞道出了以往農家一年的農事喜樂。像這樣的民間歌謠《南山采菊》里共收錄了34首,另外還有40篇民間故事。湯溪小學校長華建勇介紹:“這本金西民間故事集里的故事、民謠,絕大多數是由我們學校師生尋親問友采寫來的,其中不少內容如今已經很少有人傳唱,瀕臨失傳。現在匯編出版了這樣一本書集,十分有意義。”
2011年下半年,華建勇產生了匯編民間故事集的想法,通過與其他老師的商量洽談,很快把這個想法付諸行動,列為學校綜合實踐的一個項目。并在寒假的時候,作為一項寒假作業,布置給大家。要求師生在假期收集湯溪本地的民間故事,題材不限,可長可短,但必須是積極向上有教育意義的。“當時的初衷還是,通過收集故事,也能讓學生在學到書本知識的同時,盡可能地接觸更多課外知識。”等春節過后開學,讓華建勇沒想到的是,這次的“特殊作用”師生們完成得特別好,大家收集的民間故事、民謠里有不少好作品,不僅原汁原味,而且質量頗高。比如一篇《九峰山花鳥救駕得皇封》的故事,說九峰山上有一種當地人稱為“皇頭鳥”的山雀,傳說朱元璋兵敗,被人追到九峰山。無路可逃的他鉆進了一叢杜鵑花中,此時正好飛來一群小鳥,落在了花叢中,追兵看到花叢如此安靜,認為朱元璋不可能藏在這里,就撤離了。后來朱元璋稱帝后,很感激九峰山的花鳥,就封杜鵑花為“遮袍花”,小黃雀為“皇頭鳥”。雖然故事的真實性很難考究,但在這一帶曾經流傳很廣,有著深厚的民間根基。
既然內容這么豐富,何不匯編成冊?于是,華建勇請來一些退休老教師和民俗專家幫忙把關,還成立了編輯部。經過一番選擇和編輯,故事集共收編了41個民間故事和34首民謠。至于書名,最后選用了《南山采菊》,語出自陶淵明《飲酒》中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五(1)班的劉逸帆有兩篇故事入選,分別是《機智的姐姐》和《幫儂(打工)歌》,這兩篇故事都是他從長輩那里聽后記錄下來的。劉逸帆說:“那段時間我整天纏著爺爺,讓他給我講故事,我們之間的關系也增進了不少。”四年級的章靖翊從同村老人那兒收集了一首民謠,但因為和其他同學收集的故事重復了,沒能入選,但他說這個活動讓他更加了解了湯溪,同時也豐富了知識。
《南山采菊》首次共印刷了1000冊。書的設計是由該校的老師完成的,書里采用了豐子愷的漫畫作為插圖,與本地的故事、民謠搭配相得益彰。“書出版后,獲得了較好的反響,有很多人來向我們要,但由于經費緊張,總共只有1000本。”華建勇說,要是可能,他還希望能夠正式出版該書,讓更多的人可以讀到這些故事。
記者了解,傳承文化教育一直是湯溪小學教學的特色。近年來,尤其是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教育,成為該校致力而為的一件“大事”。此次出版《南山采菊》一方面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另一方面,為學校進行當地特色文化教育開辟了一面新的窗口。下一步,華建勇打算把《南山采菊》中的一些故事、民謠搬上現實舞臺,通過“非遺文化藝術展演”等形式,讓學生們去表演,把民間文化扎扎實實地傳承下去。
章竹林是從事民間文化研究多年的婺城區文化館研究員,這次,他特意為《南山采菊》作了序,對于該書的出版,他由衷地說:“隨著經濟發展,如今會講民間故事、能吟唱民歌民謠的人越來越少,數代流傳下來的優秀民間口頭文字正逐漸失傳。湯溪小學的做法讓民間文化的傳承從孩子抓起,對傳承民間優秀歷史文化、挖掘鄉土文化遺存、開展傳統美德教育等方面很有幫助,實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