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黨員汪德勇當了24年的村大隊支部書記,3年村長,帶頭種茉莉花、黃桃、茶花等經濟作物,讓村民增加收入,為竹馬鄉汪山頭村——
引領集體經濟發展數十年
汪德勇從1978年開始擔任汪山頭村大隊支部書記,除了中間有一任(3年)擔任村長職務外,一直當書記到正式退休。“因為大家都特別擁護汪書記。”村民們說,“1991年時,因工作勞動過度導致體力不支,他曾請辭大隊支部書記一職,但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讓他辭職。”說起茉莉花,汪德勇就很自豪:“早在1978年時,我們村就種茉莉花了,在整個竹馬鄉我們村是最早的。”“當時我們村的分紅太低了,需要設法增加集體收入,增加分紅。而由于經濟不景氣、民營經濟發展不起來,最后我們只能考慮種植經濟作物。因為我們村有養茉莉花的傳統,所以就想到了種茉莉花。而據我們所知,金華有個國營的茶廠,我們可以將茉莉花銷到那里。銷路不愁了,我們就種起了茉莉花。”說起種茉莉花的起因,汪德勇至今記憶猶新。據了解,當時茉莉花可以賣兩塊錢一斤,汪山頭村有3個生產隊,一個生產隊一年就能產100擔茉莉花,靠此一項經濟作物一年就能增加兩萬多元錢的收入。“那時候,我們村的經濟比周邊村都好,這也是讓我頗感自豪的事情。”汪德勇說。
但是,種茉莉花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當時剛剛改革開放,很多人還認為種經濟作物是搞資本主義,所以,種茉莉花的行為飽受爭議,我們村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氣排除眾議才種起來的。”汪德勇說:“因為解放前只不過地主人家有種茉莉花,我們也只知道有這樣一種作物可在我們這邊生長,對它有一定的了解。到1978年,我們這邊已經沒有茉莉花了。”據介紹,汪山頭村種的第一批茉莉花是汪德勇帶著村民到廣東買來的。
“在當時,這需要相當大的勇氣。”汪德勇說,種茉莉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時種的都是盆摘,因為受當時的條件和種植水平限制,茉莉花不能露天種植,在嚴寒天氣會被凍死,在酷暑天氣則會被曬死。而且種在盆里,花的產量也高。所以,汪山頭村建了集體倉庫,用來擺放茉莉花。村民們則每天白天將茉莉花搬出倉庫曬太陽,晚上又將花搬回倉庫,并擇時采茶,將新采下的茉莉花送到金華的茶廠里去。
“我們原本想一直這樣種下去的,但是,7、8年后,金華茶廠轉移到廣西去了,因為那邊的茉莉花便宜。我們的茉莉花沒了銷路,就沒再種植了。”汪德勇說。但是,這并沒有擋住他帶領村民致富的步伐。經過一番勘察,汪德勇又帶領村民種起了黃桃。
“當時金華有個食品廠,做很多罐頭,我們就想:食品廠做罐頭需要很多水果,那我們能否種些他們需要的水果?有了茉莉花的成功經驗,我們就大膽地種起來了。”但是,黃桃也只種了幾年就沒再種了。“因為其他大隊也跟起種黃桃來,結果產量太多,價格大跳水,種種不劃算了,就沒再種了。”汪德勇說,黃桃樹的壽命只有10年左右,10后如果不換地址,黃桃樹就不再長桃子。
毫不夸張地說,在改革開放初期,汪德勇是種植經濟作物當之無愧的領頭人。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經濟作物遍地開花,不再像以前那樣稀罕了,種經濟作物的效益也下滑了。此時,汪德勇又獨辟蹊徑,學習寧波奉化的先進經驗,帶領村民種起了茶花。“寧波奉化之前也時興種黃桃,后來種過黃桃的地方都種滿了茶花,而且種得很好。”
“以前我們這邊也種一些茶花,但是不多,而且都是本國的品種,長得比較慢,一株茶花要種7、8年才能拿去賣。”汪德勇說,于是,他就帶領村民發展嫁接技術。“嫁接國外好的品種,這樣茶花長得快,兩三年就可以賣了,而且花朵也大一些,這樣,經濟效益就好多了。”
“當時的竹馬茶花有了一定的名氣,全國很多大城市的經銷商都到我們這邊來進貨,如北京、廣東、山東等。”汪德勇說,“所以,茶花銷量很好。”
如今的汪德勇喜歡料理料理自家的小院子,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他說這么多年來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大隊支部分配的任務都圓滿地完成了。當然“那時候人都是很老實的,都是實實在在做事情,在田里帶頭干活。”淳樸本質也使得他的工作能夠很好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