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人眼里,龍井應該名不見經傳,金西大地上根本沒有龍井景區一說,傳說中的龍井就像一位美麗的姑娘,養在深閨無人識。渴望真實地踏進龍井,去揭開龍井神密的面紗,成了我心中長久的夢。十分感謝金西開發區組織的“金西之春”作家采風活動,讓我有了一次與龍井親密接觸的機會。
龍井位于塔石鄉井上村境內,是一處以谷深、山幽、水清、林密為特點的原生態景區,由于距市區較遠,一般很少有人光顧。而山里本地人,或因進城務工無暇顧及,或因對山谷太過熟悉,對龍井的山水草木、奇峰怪石早已司空見慣,。山里的朋友說,正是因為去的人不多,所以龍井才能保持著古樸原貌,絲毫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一草一木都是原生態的景觀。
按照采風團原定的活動計劃,采風線路從金西出發,到莘畈后沿仙舟湖往南山深處行進,一路觀賞山垅里的油菜花和連綿的南山峰巒,途經塔石尋訪上陽古村,探密上陽明清古建筑和古樹群,然后繞道沙畈返程回金華。但由于我對龍井之行盼望已久,所以不想放棄這次機會,一再鼓動大家去龍井看看。同行的團友大部分心同我愿,聽了我的描繪,想象著龍井一定是桃花源一般的去處,一個個被我挑動的躍躍欲往,大家臨時改道前往龍井探幽。
旅游大巴從莘畈垅沿仙舟湖一路向南山深處進發,沿途山廲間金黃色的油菜花燦爛地開放,遠遠望去,如同云霞般降落在山坡間,車窗外金燦燦的一片,在微風吹拂下閃著耀眼的光澤。山風夾帶著春天的氣息,一陣陣向車窗內撲來,引得采風團成員們一個個爭相探望。仙舟湖上碧波蕩漾,捕魚的小舟在湖面上劃行,與倒映的山峰渾然一體。我們的車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緩緩行駛,宛如行進在金黃色的花海之上,遠遠望去,山巒、坡地、湖光、幽谷,組成一幅流動的畫面,黃綠相間,相映成趣,每個人都陶醉在金西大地的美景中。
到達井上村已是下午一點多了,擔任村主任的山里朋友和兩位向導早已在路邊等候,他們對我們這些城里來客顯得格外熱情,一個勁地介紹道:“龍井真的很美啊,長長的山谷內,清泉石巖,飛瀑激流,好比‘金西九賽溝’,只可惜長在深山中,沒人知道,這次你們能到這里來探訪游覽,這是展示龍井風貌的一次機會,我們也想通過你們向外界傳播,讓更多的山外人來這里尋訪、觀光,把我們山區的美景帶出去,把山外的客人引進來。”
在向導的帶路下,我們從山腳處的羊腸小道向龍井深谷出發。此時,山腳的田間也被金黃的油菜花覆蓋著,金燦燦花朵輔滿了山路兩側。一路上,熱心的向導向我們介紹著龍井的神奇景觀和自然風貌。原來,在南山腹地的龍井旁,有兩個千人以上的大村,龍井之下的村叫井下,龍井之上的村叫井上,兩村以龍井為界,以龍井命名,但又分屬莘畈鄉和塔石鄉管轄。龍井共分頭井、二井、三井,一共三口井潭。此處谷深林密,草木蔥蘢,一年四季中,除了采藥和摘粽葉的山民,很少有人光顧。在前面引路的向導帶著山里人常用的柴刀,一路上披荊斬棘,從草木叢中開辟出一條容納一人通過的“路”供人行走。當時我們都在想,如果沒有熱情的山民相助,我們的龍井之行,可能也要中途流產。
進入峽谷,沿途兩邊的植被一片郁郁蔥蔥,比公路邊的林木長的茂盛許多。通往龍井的“路”是沿著山腳的一條小溪向山谷底部延伸的,路途蜿蜒曲折,因為少有人踏過,山間小道早已荒廢多年,路邊的雜草藤蔓,把小道覆蓋得嚴嚴實實,我們只能從人工修整出的荊棘叢中穿行,每個人的心中既新奇,又刺激,一路上大呼小叫著一步一步向前探行。此時正值春暖花開季節,山坡上的映山花已悄然開放,粉花色的花朵點綴在草木叢中,顯得艷麗而清新。隊友中有人摘起路邊的草葉片,含在嘴里,一路吹響了草笛,如同山鳥在深谷鳴叫,清脆的聲音,可以飄過好幾道山崗直達天際,這給旅途增添了不少樂趣。
越往山谷深處,“路”就越崎嶇,兩邊的林木也越來越茂密,而“路”就像懸在半山腰間一般,因為龍井尚未經開發,懸崖邊沒有什么護欄,我們在行走時,只能像探險隊一般,摸索著向前行進,根本無暇顧及兩旁的風景,每個人都惦記著腳下的山徑,一步一步向前挪動,不敢有絲毫懈怠。偶爾探頭往山下望去,只見峽谷霧氣升騰,幽深莫測,忍不住要腿腳發軟,惟有淙淙的流水聲從峽谷中傳來,顯得沉悶而寂靜。如果腳下的小石頭不慎滾落谷底,就會“咚——”地傳來一聲悠長的聲響,令人心頭扯緊,不寒而栗。
此時,所謂的“路”無非是在陡坡上踩倒一片草木而成,人們在通行時,不得不一手抓住下垂的藤蔓,一手扶住流淌著山泉的巖坡,戰戰兢兢向前爬行,全然顧不得扎人的藤刺把手臂劃出道道血痕。當行走到一個山坡的轉彎處,突然在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道長達20多米的天然瀑布,瀑布由一個“硯臺”式的小水池沿山間夾道中傾瀉而下,遠遠望去,頗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向導介紹,飛瀑下面的谷底便是龍井三潭之首——頭井,此處的水流會因上游的流水量而變化,有時細如娟流,如同一首田園小詩,有時飛瀑飄揚,宛若氣勢磅礴的山歌。難怪有人說,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田園詩人,既浪漫又抒情,身臨其境,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我們的心靈都會得到凈化。我想,在這樣桃花源般的美景中,古人所擁有的“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心境,也不過如此吧。
置身龍井深谷,頓覺涼氣襲人。我們發現龍井深處,果真是奇石突兀,林木聳立。山川幽谷深邃,兩沿峭壁險峻,澗底清泉長流,群峰林深茂密。龍井峽谷較窄,最寬處也不過10余米,但山谷兩旁蒼松翠竹,古樹參天,峽谷內擁有眾多的奇峰、怪石、險灘、飛瀑,峽谷兩岸山坡陡峭,蔥蘢群山輕云薄霧,滿山杜鵑隨風搖曳,從高處落下的清泉,在巖石的撞擊下飛起潔白的浪花,每一道落差都會讓水流拐一道彎,自上而下便形成了三道瀑布奇觀。泉水飛珠濺玉,在陽光照射下閃著光亮,與深谷幽境相映,猶如人間仙境一般。
瀑布邊的巖壁上,長滿了青苔和野蘭花草,葉片上沾著水珠而顯得生機勃勃。而峽谷中流水淙淙,其聲似琴,其音如瑟,淙淙咚咚,悅耳動聽,就像琴師在演奏。峽谷間的水流時急時緩,水質清澈見底,而且潭潭相連,水明如鏡。一陣清風從山谷間吹來,夾帶著野花的芬芳,令人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之中。我們這群都市游人,在遠離塵世喧囂時刻,在這里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一個個興奮得像三歲的頑童,許多人都脫掉鞋襪,赤腳浸入清澈的山泉之中,讓清泉洗去一路風塵,似乎也洗去了塵世間的諸多煩惱。
坐在谷底的巖石上,靜靜聆聽泉水淙淙流動的聲音,感受著人與自然的親密撫愛,內心的喜悅無以言表。此刻,正午的陽光溫暖地從樹林縫隙間斜射進谷底,在巖石上投下斑駁陸離的影子,而云霧繚繞的群山則被陽光鑲上一道金黃色的邊,如同嬌美的新娘披上了艷麗的盛裝。遠遠望去,霧氣籠罩在峰巒之間,在陽光的反射下,顯得飄渺虛幻,如入仙境。墨綠的松柏,粉紅的杜鵑,青翠的竹林,把山谷裝點成一幅巨大的油畫。
從向導的介紹中,我們得知,龍井的每一口“井”都是自然天成。在龍井的三口井潭中,數三井最深。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用絲線綁上石頭試過三井的深度。據說,三井中一共放下三兩絲線,石頭才落到井底,其深度幾何可想而知。后來,又有人用十八根毛竹拼接起來,插入龍井潭中,也沒觸到潭底。只可惜,這天,由于前一陣子的春雨綿綿,使山谷的飛瀑加急,我們靠近不了井潭,所以沒有測試到龍井之首的潭底有幾許深,這不得不給人留有遺憾。
大凡山谷幽深之地,都是有神靈傳奇的,龍井也不例外。當地人代代相傳,龍井有真龍顯身過,但此事無從考究。我曾在井上村,聽朋友說起過,清朝年間,井上村的蘇莊有位李姓太公,愛好在龍井周圍抓鳥、釣魚、挖吊蘭等。一天,他在三井旁邊的巖壁上挖吊蘭,突然看到三井里冒出一陣霧氣,云霧升騰到空中后,化作一條五爪神龍。當時就把李太公嚇壞了,他再也顧不得挖吊蘭,慌忙爬下巖壁,匆匆逃回家中,就躲在床上。父母見他神色慌張,忙問發生了什么事?他就是蒙下被子不吭聲。不曾想,他這一躺就臥病不起。之后,他父母請遍了方圓幾十里的郎中也無濟于事。后來,他家人不住地問他究竟發生了什么事?他才吞吞吐吐地說:“三……三井……里……有龍……”不久便永別人世,年僅28歲。后來,他幼小的孩子只好由他的哥哥撫養成人。聽說,井上村李氏族譜上,可以查到李太公的名諱,該太公居住的房屋而今猶在,名叫華屋里。但李太公是否真的看到過龍,旁人自然無從得知,也許只有李太公本人知曉了。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龍井,既有群山相擁,又有深潭莫測,加上“真龍顯身”傳說,這給龍井增添了幾許神密。龍井真的有龍嗎?這個問題困擾了一代又一代井上村民。據傳,當地有人為了探試龍井是否有龍,把一些鐵器如鋤頭、鐵耙之類丟進龍井內。本來晴朗的天氣就會突然變得陰云密布,之后,便是狂風大作,雷雨交加,龍井里還會噴出幾十米高的水柱,直到將鐵器沖走,俗稱“龍王爺洗龍宮”。后來,為了防止真龍顯身、危及村民,當地人再也不敢往龍井里扔鐵器了。據老輩人講,看龍井的霧氣也能預知天氣。若天要下雨,龍井里的大霧就會往村莊方向涌去,但大霧到了村邊又會慢慢退去,并不會把村莊都籠罩在霧氣中,這也許是一方神明保佑一方百姓吧。
傳記故事雖然有些離奇,但也給龍井披上了許多神密色彩,龍井里的奇石險崖巧奪天工,也都給人一種神奇之感,那里的每一葉草木,每一弘清泉,每一塊巖石,似乎都沾上龍的靈氣,讓人敬若神明。大自然的神工鬼斧,賦予了龍井博大的胸懷,處身龍井谷底,仰望蒼穹,人就顯得如此渺小。神奇的龍井,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金西南山腹地而被游人推崇,更是一塊未經開發的處女地,等待著世人去探究挖掘。
龍井之行,讓人感悟頗多。人們生活在紛雜的塵世間,就有太多的俗事雜念,當我們放下一周的辛勞,擺脫紅塵紛繁的糾纏,觀山巒連綿起伏的深沉,探峽谷寬廣深邃的靜謐,于春風暖陽之際,漫步繾綣清泉和迤儷山色,在清風里聆聽自然的低語,感受那份久違的愜意,這將是多么美妙的事啊。春暖花開季節,山澗瀑布飛揚,兩側花香撲鼻,山鳥掠過高高的山崗,留下一串清翠的啼鳴,在這樣的怡人景色面前,相信每一個都市游客都會對此樂不思蜀。
古樸,才是最美的。這一切,龍井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