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打官司”變?yōu)椤按蛳嘧R” 聘“老娘舅”調處“老難題”
日前,原告周某和被告許某一起來到區(qū)法院立案庭人民調解室,感謝調解員的熱心幫忙,為本已大動肝火的他們朋友倆成功調解了交通事故糾紛。許某說,如果不是通過“訴調銜接”機制幫我們調解成功,我們兩個多年的老朋友這次打官司可能要打成了陌路人,真是不打不相識。
打官司怎么變成了打相識?婺城法院副院長林慧君透露了事情真相。原來,去年3月許某邀請周某幫助到江西為其洽談機器設備業(yè)務,許某駕車出事,造成周某多處受傷較重。由此,兩個朋友間為醫(yī)護等賠償費用和時間產生嚴重分歧,最后把官司打到了婺城法院。法院收到周某的起訴后對案件進行了分析,決定啟動“訴調銜接”機制,僅用幾個小時就調解成功,并通過了法院的司法確認。
像這樣通過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對接的方式調處民商事糾紛,在婺城區(qū)已是家常便飯。近年來,隨著婺城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和開發(fā)建設的快速推進,各類矛盾糾紛日益增多,上訪和案件數量也不斷增加,2009年僅區(qū)法院就收到起訴案件1萬多件,案件數量在全市僅次于義烏。案件的增加不僅給人手不足的政法系統(tǒng)帶來了壓力,而且由于案件多執(zhí)行難形成了新的社會矛盾,增加了不和諧因素。針對這種情況,婺城區(qū)委區(qū)政府從創(chuàng)新機制入手,整合政法和社會各方力量,積極發(fā)揮民間調解作用,推行“老娘舅和調”機制和“訴調銜接”機制,在全區(qū)構建了一個“組團公式服務、網格化管理”的大調解機制。
推行“老娘舅和調”機制,聘請“老娘舅”化解群眾身邊的各種“老難題”,這是婺城區(qū)推進大調解格局建設的一個重要做法。一方面,我區(qū)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的要求,村村配備調解員,進一步充實了村社調解人員,并聘請了一批社會上有威信、講原則、熱心公益的村(居)民兼任調解員。據區(qū)司法局局長章錦新介紹,目前全區(qū)有2000多個調解經驗豐富的“老娘舅”。另一方面,結合近年企業(yè)矛盾糾紛增加的趨勢,一改過去送調解服務到企業(yè)的做法,探索直接把調解組織建到了企業(yè)內部,極大地提高了企業(yè)內部糾紛調解力度。截至目前已在54家企業(yè)建立了相關組織,共聘請了100多名調解員。
與此同時,婺城法院在全市率先推出了“訴調銜接”機制,在區(qū)法院立案庭和三個基層法庭配備了9個專職從事息訴息訪、協(xié)助群眾進行民間自行調解的人民調解員,以調解的形式解決一些民商事糾紛,變“打官司”為“打相識”。為取得更好效果,法院還專門選拔了28名法官為人民調解工作指導員,分配到各基層司法所。婺城法院院長張永偉說,我們克服人手緊缺,騰出力量深入基層,目的是更好的幫助培訓村企調解人員,把關和指導糾紛調處,提供法律咨詢和司法確認,有效促進了人民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據了解,今年前3個月,婺城法院在已受理的1532件民商事案件中,其中訴前委托調解成功并通過司法確認其效力的案件有387件、訴中委托調解成功的有66件,共計453件,占已受理民商事案件的29.6%,有效實現糾紛分流和便民利民,使該院訴調銜接工作再次走在全市前列。
和則兩都利,斗者兩更傷。經過幾年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這種用“和”法巧解基層矛盾糾紛的辦法,不僅調解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使群眾在矛盾糾紛中實現了雙嬴,受到了基層群眾的普遍歡迎。根據初步統(tǒng)計,全區(qū)上半年工發(fā)生各類糾紛769起,調解成功739。
如今,婺城已基本形成了包括交通調解、警察調解等行業(yè)調解在內的全社會參與的矛盾糾紛化解大格局,“有糾紛找老娘舅、能調解不打官司”更是成為坊間百姓的一個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