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1點,本是午飯時間,可正午里的下楊村卻是特別熱鬧,來到村小廣場,正中央搭起了綠色的大棚,近日,浙江婺劇團送戲下鄉來到下楊村,為村民們奉送上三天四夜的婺劇大餐。下午一點開演,這才中午11點剛過,戲臺下成片木板凳已陸陸續續地坐了五成還不止。
78歲的周登賢來自蔣堂開化,雖然前一天就買好了位子,還是早早地就來“搶位子”了,上午10點就吃完飯出門,脖子上掛著一塊毛巾,沿著公路走上1.5公里,走到下楊村時,臉都被太陽曬得通紅了。周登賢說自己是‘老出門’了,曾經有過二十多天都在外看戲的“瘋狂”經歷,每天中午吃了飯就往外跑,他的孩子難得回趟家,卻總是找不著人,笑著怪父親年紀大了,反而像小孩子一樣愛“野”在外。
周登賢隨身帶著一個小布袋,裝著自己做的一些小零食,“我自己吃得不多,這些吃的都是分給這些老戲迷的。”他說,這些老朋友都是看戲結識的老戲迷,不知從何時開始,他們似約定俗成一般,戲班子來這個村,這個村的戲友就給其他人買好票,戲班子上到那個村,那個村的戲友就備好點心,“這些老朋友遞上的可能是一塊小小的綠豆糕,可能是一杯淡淡的茶水,但是這心里總是暖呼呼的。”
“戲班子什么時候來我們村,演多久,演些什么劇目,這些我們都沒有明文通告,怎么這些外面來的老戲迷知道的比村里人還清楚啊!”竟然來了這么多觀眾,還都是外村的,下楊村會計姜志軍也是摸不清頭腦,據他介紹,為了讓戲班子好好地唱曲,一個多星期前,70多戶村民自愿出錢,籌資了兩萬多元,用于搭棚、演員吃飯、化妝、運輸開支,村委和村黨員們還自發組成了一支十多人的護村隊,全程負責安全。
記者來到后臺,見到了正在忙著做開鑼前準備的劇團舞臺總監王國梁,據他介紹,今年以來,浙江婺劇團已經在白龍橋鎮范圍內巡演了四個村,一個劇團連演員、舞美等加起來足足有60多人,演出劇目根據村民們的喜好來定,相鄰兩個村盡量不重復,這次來到下楊村,劇團帶來了《尋兒記》《貍貓換太子》《白蛇后傳》等七部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我們劇團有一群鐵桿粉絲,常年跟著團走,劇團走到哪他們就跟到哪,聽的戲只怕是比劇團演員還要多了呢。”王國梁笑著說,演完下楊村的這幾場,劇團又要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村了。
從后臺走出,只見戲臺周圍一會工夫就擺滿了各種攤位,有賣鞋子的,賣衣服的,賣玩具的,甚至還有做假牙的,儼然形成了一個小型集市。來自蘭溪沈村的于師傅夫妻倆做流動服裝買賣,平常都在菜市場擺攤賣衣服,一般早上三點就起床擺攤,到了八點就收攤,只做早上生意,這天一早正在下楊村菜場擺攤做買賣的夫妻倆聽說村子里下午要做戲,就索性再留一會,心想著不僅能看戲還能賺錢,下楊村沒有飯店,到了中午,夫妻倆就拿出早上留下的燒餅喝著水將就一下。
正跟于師傅聊著,只聽得“鏘……鏘鏘……鏘鏘鏘……”幾聲鑼聲,于師傅忙說:“你聽!這好戲已經開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