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說起浙江的婺州窯、瑯琊鐵店窯,外行也許會感到陌生,因為相比家喻戶曉的越窯和龍泉窯,它似乎顯得有點落寞和神秘。雨后的清晨,我們驅車前往瑯琊鎮鐵店古窯遺址,去尋找那一份古老的傳奇。
鐵店窯是一個以婺州窯為基礎發展起來又獨立于婺州窯系的新窯系,燒造歷史從唐至元,它是以金華瑯琊鎮鐵店窯為代表的以生產乳濁釉瓷為主的窯系。瑯琊鐵店窯遺址是現存數百座婺州窯址群中唯一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據考證均為北宋龍窯,共九座。乳濁釉瓷器是鐵店窯最具特色的產品,種類不但有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器,還有三足鼓釘洗、鬲式爐和花盆等。乳濁釉是一種二液相分相釉,燒成后,呈天青、天藍、月白色,均具有繭光般幽雅的藍色光澤,沒有帶銅紅斑彩的,藝術效果頗佳。器物紋飾以素面為主。此窯口古代一直向海外出口貿易瓷,尤其以1976年和1977年新安海底遺物打撈出的144件類鈞鐵店窯乳濁釉瓷器最為轟動陶瓷考古界。
汽車沿新建的白沙公路行駛,一路上白沙溪水潺潺相伴,溯源而上,開闊的河床中不時有白鷺飛起。從市區出發大約半小時我們便到了鐵店窯遺址。鐵店窯址形狀中間低、兩邊高,窯身落在山脊上,由南向北逐步增高,是典型的龍窯結構。在眾多的窯址中,1號址最為明顯,長50余米的窯身、窯頭及用來取土的土塘,雖歷經千年風雨仍清晰可辨。裸露或鑲嵌在黃土地表上的碎瓷片,林林總總、形狀各異,顯示了這里曾生產種類豐富的各類瓷品。
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鐵店窯遺址共有3處,鐵店村村民習慣把1號窯窯址的山頭稱做窯山。鐵店窯遺址并沒有預想的那樣恢弘,它們大多隱匿于橘園、竹林之中,如同隱者處于山林。窯址上林木茂盛,環境幽雅,有的窯床形制還依稀可辨,池塘邊的瓷土層堆積著數以萬計的碎瓷片。我蹲在池塘邊上,小心地從泥中掏出一片鐵店窯瓷器碎片,在水中輕輕涮了涮。剎那間,瓷片顯現出了原有的色澤。它具有幽雅的藍色光澤,天青色的釉面滋潤、渾厚,晶瑩美觀,具有玉石質感,讓人懷想起完整瓷器的美麗。小小的一塊碎片向世人展現著婺州窯乳濁釉的光芒,為我們揭開了千年滄桑歷史的霧幔,我們似乎能看到婺州先民在窯洞前忙碌的身影。
窯址旁有個叫鐵店的小村子,全村共有30多戶居民,不到200人,多是雷姓和楊姓,其中八成是畬族。他們的先祖原本居住在麗水等地,后遷居于此,算起來大概已有100多年。而鐵店窯距今已近千年,人們無從知曉這些婺州窯當時的情況。不過村民們猜測,以前這片土地的水質和泥土應該很適合做瓷器,林木茂密,燃料充足,再加上附近有條白沙溪,水上交通方便,因此是辦窯廠的好地方。他們的先祖也真是選了個好地方。
守著這樣一座寶山,但鐵店村民的生活比較清苦。山上幾乎處處是碎瓷器,究竟有多少,誰也說不準。窯山是村民的承包地,自從得知窯山的文物價值,村民們挖坑種樹都特別小心,生怕損壞了這些寶貝。“前幾年,來參觀考察的游客、專家很多。那壯觀的窯址群常常令他們贊嘆不已,也有人撿些碎片想帶回去,不過每次都會被文保意識極強的村民阻止”。八十二歲的鐵店村民雷大爺說道。雖然古窯址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一些不便,但村民們常常為古窯址感到自豪。
古物無聲,鐵店窯沉默了數百年,是在等待時機,等待緣分。看著自己的影子和碎瓷片貼在一起,腳下發出咯吱的聲響,覺得這些幽藍的美麗瓷片好像是醒著的、活著的。當年的窯火雖已冷卻,走在這有些寂寥的窯址上,眺望那個遙遠的年代,內心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動與安寧。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