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莘畈鄉旅游接待中心的農家樂示范點里,一盆接一盆的農家土菜被端上桌,大學生“村官”戴信珍和妻子俞燕玲忙的滿頭大汗,不過,看著這些上海客人大快朵頤,夫妻二人忙也忙得舒心
“來來來,嘗嘗我們這的土雞,都是咱山里散養的。”每天戴信珍夫婦就這樣熱情的招呼山里山外的客人。
這些年,莘畈的生態旅游越來越受上海人的歡迎,以往每周只有周末一批客人,現在是每周至少有2批游客,戴信珍說最多的一天他們要燒90個人的飯菜。小戴笑笑說,從4月份開張運營以來,他的口袋里肯定要放上一支筆和一個小本子,有空就和游客交流、聽意見,從不斷地批評中摸索出了“門道”,總結出上海游客的菜要少放辣,少放鹽,多加糖,以清淡為主,老年人的飯菜還要再軟、爛一些,住宿的地方更要在細節上做好服務。
“開頭一兩個月,那才真叫辛苦,經常有上海游客給我們出主意,尤其是在口味上。”戴信珍說,譬如燒魚的時候,有的客人說不放辣不好吃,有的又說喜歡吃甜點。“剛開始承包接待中心,折騰得心力憔悴,尤其是游客集中的時候,根本忙不過來,樓上樓下跑,還要耐心聽很多意見。”
回想起夫妻倆開辦農家樂的這三個月來,妻子俞燕玲很是感慨,“創業的艱辛比想象中大多了。”要創業,剛滿周歲的孩子被送往了白龍橋的外婆家;有游客的時候,丈夫肯定住在莘畈,早上5點起床,趕早坐車到湯溪批發市場買菜;游客多的時候,丈夫有一次連續10多天都住在鄉里,忙得都快暈了。尤其是剛開始一兩個月,游客的抱怨聲多,俞燕玲看到丈夫如此辛苦,付出與收獲卻沒能成正比,也曾想讓丈夫放棄。不過,她一直沒有開口,而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照顧好公公婆婆,照顧好丈夫的衣食起居。因為她知道丈夫是不會輕言放棄的。
“既然決定自己創業,就不會輕易放棄。”與戴信珍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他和妻子都住在湯溪寺平的父母家中,2008年29歲的他才決定去考大學生“村官”。“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而且這些年新農村建設的如火如荼讓我看到了農村的廣闊天地,我覺得回到農村可以大有作為。”他從工作了8年的企業里辭職,考上“村官”后,被分配到了羅埠鎮,在工作之余,戴信珍首先開始了他的苗木創業之路。
第一年,戴信珍在寺平村承包了4畝地,種上了七八十萬株紅葉石楠。可是,學機械專業專業的他,要么種植技術不過關,要么市場把握不到位,原本以為能賺上好幾十萬元,結果辛苦一遭,只賺了兩三萬元。“第一次創業很認真,拔草、施肥都親力親為,有空就到田里去看,人也瘦了五、六斤,可這苗還是死了很多,又沒趕上好行情。”戴信珍回憶道,那段艱辛創業的日子,他還笑著對父親說,“爸,我比你當農民稱職多了。”可到最后,卻被父親笑話了,“這苗賣不出去,當柴燒都嫌差,還不如像我一樣種水稻、蔬菜,還可以自給自足。”
父親的牢騷并沒有打擊戴信珍的自信,他還想把苗木產業做大,想當苗木經紀人。戴信珍上網學技術,外出考察市場,邀請專家前來指導,甚至把妻子也“拉”下了水。2009年,妻子考上了莘畈的大學生“村官”,從旁協助其創業。5點半,夫妻倆一起下田忙活。8點左右,丈夫到羅埠上班,妻子就坐車去莘畈上班。下班后,兩人又分頭直接趕往地里,忙到晚上7點左右,一同回家。在妻子的支持下,戴信珍成立了“春之源”苗圃。
至于如何又會“轉戰”到莘畈,戴信珍說這要感謝妻子和莘畈鄉了。“妻子到莘畈工作后,經常會提到莘畈的好山好水,說到鄉黨委政府對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視,談到鄉里“村官”創業的濃厚氛圍。”戴信珍告訴記者,正因為此,他申請調到了莘畈,與這里已經創業的兩位大學生“村官”抱團作戰;而且在鄉里的支持下,原來的鄉干部宿舍改造成了旅游接待中心,一次可容納60人左右的住宿,鄉食堂改成了農家樂示范點,為他們提供了創業平臺。當然,平日里,夫妻二人還要做好各自聯系村的工作。
采訪結束時,戴信珍最后說道,他最要感謝的還是妻子俞燕玲,一路走來,不管決定的對與錯,都能支持和包容他。俞燕玲則笑笑說:“夫唱婦隨的創業日子,雖然很辛苦,但也很快樂。”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