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市區輾轉換乘兩趟公交,再走上20分鐘的村路,記者終于來到湯溪鎮貞姑山村,聽說記者要去胡雪云的家采訪,就有村民熱心地帶路,喊上一聲“胡阿姨!”一位頭戴暗紅色針織帽,身著舊圍裙的老人就推門而出。
走進胡雪云的家,外屋雖然有些潮濕陰暗,可兒子盛獻平的屋子里卻是明亮干凈,桌子上的藥品、雜物放得整齊有序,盛獻平躺在床上,床頭放著一本老版的新華字典和成疊的報紙,胡雪云走過去將掀起的被子熟練地蓋好,這位今年已經80高齡的平凡老婦,用偉大的母愛照顧高位截癱的兒子整整28年,歲月和生活已染白了她的頭發。
“從小我就有紅色夢想,想當一名光榮的軍人。”盛獻平回憶說,剛滿20歲,他就自愿參軍,胡雪云抹著淚送走了兒子,盛獻平在部隊努力工作,是出了名的無線電技術能手,胡雪云日盼夜盼,終于在4年后將兒子盼回了家,可好日子還沒過上多久,一場意外就讓一家人陷入了困境。
那是1984年7月7日,盛獻平一輩子也忘記不了的一個下午。當時退伍回家的盛獻平買了一輛舊拖拉機送貨維持生計,在運輸毛竹的途中,由于毛竹過長過重,車子在轉彎時失去控制重重翻倒在地,盛獻平的下半身被壓在了車子底下,想爬出來卻怎么也爬不出,他下意識地揪了自己的大腿一把,當下就懵了,毫無感覺,心想:情況不妙,這腿怕是廢了。
在好心村民的幫助下,盛獻平被送到了醫院,當時母親胡雪云已經趕到了醫院,一見兒子就大哭起來,經過一番救治,盛獻平被告知高位癱瘓,胡雪云不相信,換了好幾家醫院,最后輾轉來到杭州看病,但依舊改變不了結果,盛獻平說:“那時家里能借的都借了,母親為了省錢,每天咸菜拌飯,帶了一張小板凳,晚上就趴在我的床邊睡,就這樣堅持了4個月,我們因為無力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選擇回家。”
從一個懷抱夢想的五尺男兒變成了只有胸部以上有知覺的殘疾人,盛獻平不止一次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母親胡雪云苦口婆心的勸他要豁達面對現實,振作起來,日夜守著兒子,寸步不離。
28年,胡雪云每天的生活按照這樣的,早上起來燒飯、洗臉、擦身、喂藥、換藥、洗衣,因為多年癱瘓在床,盛獻平身上長起了褥瘡,胡雪云每過兩小時就要替他翻身一次,晚上調好鬧鐘,睡上三個小時就要起來翻一次。多年的操勞讓胡雪云落下暈眩癥的毛病,而她不顧醫生提出的住院要求,打了吊針就回家,因為兒子對母親胡雪云來說,就是一種支撐著她的信念,她常常趁著兒子睡著了,摸著兒子的雙腿獨自流淚,“我已經80歲了,身體也不好,如果有一天我去了,兒子可怎么辦……”
臨走時握手,盛獻平的手干燥溫潤,而母親胡雪云卻是粗糙冰涼,盛獻平說:“我一直都在鍛煉我的上肢,我夢想終有一天我能自己翻身,讓母親睡一個好覺,讓她身體好一點,能再多陪我幾年。”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