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歷史的痕跡:
看過不少有關新聞事業史的論述,大都關注諸如外國新聞史、或者中西方新聞史的對比,將視角著眼浙江省本土縣報的卻還是少數,《浙江縣報百年史》可以說是彌補了這方面的空缺和留白。全書以縣報變遷這個獨特的視角,輔以大量詳實豐富的事實論據,將浙江縣報變遷的軌跡完整地映射在我們面前,在作者的筆觸下,原本枯燥的歷史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讓人靜得下心來在翻動的紙頁間慢慢品味浙江縣報所走過的風雨歷程。
自從1897年《平湖白話報》出現以來,浙江縣報經歷從無到有,多次創刊,停刊,復刊,再停刊,再復刊的反復曲折的百年風雨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共和國成立以后和2003年的報刊集中整頓。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浙江縣報走過了清末至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在這樣硝煙彌漫的階段,很多機構都不復存在,緣何報紙能在炮彈橫飛的時代保持頑強的生命力。除了時局動蕩客觀上造就的新聞話題之外,更和一大批熱心新聞事業的能人志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浙江日報》為例,在當時戰事吃緊,抗日形勢還不是十分明朗的情況下,1941年3月12日,在《浙江潮》停刊兩個月以后,一批心憂家國天下的報人在永康縣嶺張村創刊成立了前《浙江日報》。該報從開始籌備起,就得到了中共地方組織的支持,報社里建有中共地下黨支部,許多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舍生忘我,參與了報社的采編工作。他們通過巧妙的改寫,不斷刊登來自延安的戰訊;利用副刊,經常編發歌頌團結抗日文稿,給廣大民眾帶來撥云見日之感。
共和國成立以后,浙江縣報經歷了兩次發展高潮。一是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二是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后,縣報再次進入復刊、創刊高潮。這也再次透露出當時的時代背景,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擴大開放,浙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信息量的劇增,創建與之相適宜的載體也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而報紙——作為一種最有效的傳播訊息的介質,毫無疑問充當了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各類縣報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報紙的擴版擴容,版式變得多樣化,題材選擇上也越來越廣泛。例如當時的《金華縣報》,一版為要聞,報道當前國內外的重要新聞,并滾動開辟“南山走筆”“記者評述”“讀者來信”等專欄;二版為經濟版,主要傳播國內及當地經濟新聞和市場信息,開設的欄目有“記者觀察”、“開發指南”“政策吹風”“實用農技”“希望的田野”等,三版為?妫陌鏋闀r事、廣告版。可以看出版面設置上深深地帶著當時的時代烙印,另一方面,若細心觀察,當時的版面定位上既有國內新聞,又有國際新聞,既有評論文章,也有當地經濟新聞等,題材選擇和分類思路上已經和現在的報紙相趨近,對比一下,很多理念甚至一直沿用至今。
2003年報刊整頓以后,50多個縣、市、區陸續建立了新聞傳媒中心。這個時期的縣報,積極融入市場經濟的隊伍,辦報和經營雙贏的方針得到了普遍貫徹。這也反映出在市場經濟浪潮影響下的報紙,開始逐漸適應了市場規律下的競爭,也懂得關注受眾的需求和研究他們的閱讀喜好。
從建國前的烽火歲月,到改革開放后的神舟歡歌,到2003年整頓后的煥然一新,報紙以何種面貌出現、發揮怎樣的功用,必定是與其所處的時代緊緊相連,環環相扣的。揭開歷史,我們發現一張張風格迥異的報紙;透過報紙,我們可以神游那段未曾親歷的歷史。走過浙江縣報百年的歷史,也就走過了浙江社會百年的跌宕起伏。在這百年中,有一種力量薪火相傳——雖世事沉浮,但我報人之信念,將猶如星星點點的火種,綿綿不盡;追尋時代發展的新聞事業,也將漫漫無休止。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