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值下午,當記者輾轉來到城西街道二七社區一處簡陋的民房時, 74的老人正靜坐在椅子上,清瘦的面容中透著堅毅,老人名叫王克賢,祖籍安徽,家中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自從父親去世后,他獨自照顧三級智殘的弟弟和年邁的老母親,27年如一日,用善良而包容的心撐起了整個家
初中畢業,吳克賢回金華參加工作,常年跟著父親顛沛流離,現在終于安定下來,使他倍加珍惜親情。原先的幸福生活,卻在弟弟王克聯出世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出生,王克聯就智力低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這意味著,家里多了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要照顧一輩子。十月懷胎、血脈相連,善良的母親不顧眾人反對,決定留下這個“傻瓜弟弟”。
弟弟的成長,操碎了母親的心,隨著年事升高,她的身子越來越弱,記憶力也退化的厲害,經常忘了回家的路,迷失在街頭。兩個妹妹在外工作,父親又去世了,生活的重擔全壓在王克賢一人身上。為了方便照顧,王克賢在自家附近為母親和弟弟租了房子。每天一起床,王克賢就趕到出租房,喊弟弟起床,幫他洗臉、做飯,帶他出去散步。王克聯雖然已經五十多歲,但智力只相當于6、7歲的小朋友。王克賢又要照顧弟弟,又要照看母親,帶著兩個“孩子”,每天累得精疲力盡。周圍的鄰居看他這么有孝心,都很感動,紛紛主動幫吳克賢“看著”母親和弟弟,偶爾吳克賢忙不過來,街坊們還主動過來幫忙。2011年8月19日,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離開了人世。
“母親到死的時候,還在擔心弟弟,當時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替她照顧好弟弟。”對于這個弱智弟弟,王克賢一直盡心盡力。可人終究敵不過歲月的侵蝕,漸漸地,74歲的王克賢感覺力不從心。“如果我死了,弟弟怎么辦?”王克賢想了又想,還是放心不下。為了保障弟弟以后的生活,他四處奔走,想盡辦法把弟弟安置進福利院。未滿60歲、三級智殘、“三無”人員,種種限制條件把王克聯擋在門口,急得王克賢寢食難安。他一次次上報,跑社區、跑政府,區里的領導考慮到他的特殊情況后,大開綠燈,同意弟弟進入福利院,弟弟的生活問題解決了,王克賢心里的大石頭這才落了地。
27年,王克賢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照顧家人身上,很少顧及到妻子。 “結婚53年,她一直跟著我,沒有享過一天福,卻任勞任怨地照顧一家老小,沒有她的支持,我不會堅持那么久,”婚前,妻子金竹香就得知王克賢家的情況,但她還是毅然嫁過來,與他共同肩負起照顧家人的重任。“如果說我有功勞,那功勞里面肯定有她的一半。”王克賢緊緊握著妻子的手,眼眶里隱忍著淚水,哽咽許久,質樸的妻子坐在一旁,笑笑沒有說話。
這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故事,沒有緊張的情節,也沒有英雄登場,只有一位普普通通的草根王克賢,用27年的行動向我們展示了親情的偉大。也許這個家庭并不富裕,也許他們之間從未說過一句“我愛你”,但愛,從未離開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