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漢灶村創建小康型示范村文藝演出側記
說到“漢灶”一詞,人們不免想到是古時漢代人生火做飯用的灶臺,漢代人對“灶”極為重視,據《漢書•五行志》中記載:“灶者,生養之本。”就是說當時的人把“灶”看作是生育撫養的根源。然而,此“漢灶”非彼“漢灶”,在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雅畈鎮,有一個散布著唐代古窯址的漢灶村,它與前面所提的意義風馬牛不相及,但同樣的是滲透在骨子里的“生養”精髓,是“生養”人們精神食糧的“灶”。
一個擴音喇叭、一臺時壞時好的小型音箱、一個300瓦的簡易夜用燈……簡易的舞臺設備絲毫沒有澆熄現場的火熱氣氛;沒有華美的舞蹈服裝、沒有專業的唱腔功底、沒有成群的伴舞……無處不透露著漢灶村人樸實自然的人文風格。8月10日晚,由雅畈鎮老年人體育協會協辦的漢灶村創建小康型示范村文藝演出在漢灶村小廣場舉行,帶著我們一享這個古老村落里平民式的文化盛宴。
鼓樂鏗鏘、曲調優揚,一首由漢灶村婺劇坐唱班成員器樂合奏的婺劇曲牌《花頭臺》拉開了寧靜夜晚的帷幕,他們各司其職,分別負責吹管、拉弦、彈鈸……整場表演時長22分鐘,一氣呵成,聽得人們如癡如醉,說不出的酣暢淋漓。
在觀眾席,一位正全神貫注地盯著演出的老奶奶吸引了人們的注意,每當一首曲終,她總是后知后覺地在人們鼓掌之后才拍手,身邊另一位老奶奶則在演出中不時貼著她耳朵大聲地說著什么。上前一問,原來老奶奶姓王,今年已經80多歲了,耳朵基本聽不見了,只有貼著她大聲說話才能依稀聽得見,可耳聾并沒有阻擋她愛文藝的心,住在她家隔壁的章奶奶就免費當起了“翻譯官”,兩個人攜伴來看演出,成了一對好姐妹。
“外國王子朝我邦,他笑我朝是女王。把江山讓與我父掌,徐楊臣叮本金殿上……”正與村民們愉快地聊著天,耳邊傳來聲聲凄涼唱曲聲,只見舞臺中間站著一位神情凄然的中年婦女,她是漢灶村文藝隊隊長傅美珍,打著手勢她唱起了婺劇名段《龍鳳閣》之《二進宮》選段,將明朝李艷妃輕信自己的父親,把兩位忠臣趕出皇宮,讓出江山的憂郁悲愴心情演繹得淋漓盡致、別有韻味。
漢灶村的文化盛宴最終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夏雨打斷,然而人人唱婺劇、人人愛表演的文化氛圍,不僅讓這個古村新生,老年人和年輕人婺劇隊伍的日漸龐大,更是打破了婺劇在農村“曲高和寡”的局面。
文化的種子深埋于農村的土壤之中,只要有陽光雨露,農村文化的種子就能夠萌發和成長。如今,文化已讓婺城農民的生活越來越精彩,文化也孕育出了婺城農村的新風貌。根據縣志記載,自明朝萬歷年間開始,雅畈鎮一直都是金華以南區塊的中心,明清一條街、雅畈斗牛、省級文保單位七家廳、徐氏宗祠等更是遠近聞名。而近年來,具有“花卉苗木之鄉”美譽的雅畈鎮更是堅持將農村文化建設放在鎮黨委、政府工作前列。
截至目前,雅畈鎮文化中心站主體工程通過消防、質監等驗收,文化中心附屬工程已基本完成;農村文化大舞臺已完成建設,并舉行了迎六一文藝匯演、慶祝建黨91周年文藝匯演;在已完成12個村農家書屋建設的基礎上,第二批、第三批共24個村已完成創建并順利通過市、區驗收,實現了基本覆蓋,為豐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認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全鎮累計共有文化隊伍90余支,體育隊伍20余支,這些隊伍都活躍在雅畈鎮的田間地頭,在每年的元宵、端午等傳統節日還開展一些獨具雅畈特色的文化活動,如舞龍、斗牛及坐唱班擂臺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