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婺城區來料加工發展十周年之際
金秋十月,楓葉紅遍,層林盡染,一片欣欣向榮。碩果累累的季節,也是婺城區婦聯發展來料加工業十周年之際。十年來,婺城區婦聯順應時勢,把脈婦女所需,發揮婦聯所能,組織引導我區城鄉婦女下山脫貧、水庫移民、下崗再就業、失地創新業,積極推進來料加工業蓬勃發展。
從2002年至今,婺城區來料加工業走過風雨十年,如今已頗具規模。目前,全區共有來料加工經紀人900余名,其中,發放加工費50—100萬元的經紀人有142人,100萬元以上的有82人,僅今年1—9月份,發放來料加工費共計4.87億元。全區現有來料加工專業村(社區)149個,20人以上的集中來料加工點207個,來料加工企業年產值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有31家,其中2000萬元以上的5家。加工品種繁多,涉及假發、頭圈、串珠、圣誕禮品、箱包、服裝、包裝等五十余種系列幾千個產品,吸引就業人數4.5萬余人。
脫貧移民,山民住新村展新業
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移民安置點、下山脫貧點,一直是婺城發展來料加工的重點區域,尤其是下山脫貧的移民,既是來料加工的主力軍,也是來料加工的受益者。近年來,莘畈、塔石、瑯琊等地的山區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紛紛走出大山,開始在山下安家置業。
位于瑯琊偏遠山區的東坑村、西坑村、嶺后村村民,從2001年開始響應政府號召搬出山來,住進瑯新移民新村。下山后,區婦聯和瑯琊鎮政府引導該村辦起了余向平家紡加工廠、信娟鞋廠、華志英服裝廠等多家來料加工點,在村民沒有田地的情況下,從根本上改變貧困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異地脫貧。人均收入從下山前的1000元增加到目前的5000多元,增長了5倍。
瑯琊信娟鞋廠的發展就是來料加工給山民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縮影。信娟鞋廠是信華鞋業的一個鞋幫加工點,主要從事各式外貿男女棉鞋、拖鞋、布鞋等鞋幫加工業務。經過了一年多的發展,該廠已由最初的20余名工人,一臺注塑機,發展到了現在的45名工人,5臺注塑機,廠里每天能出產4000多雙鞋,成品主要出口到德國、法國、荷蘭等國家。
說到來料加工帶給村民的變化,湯溪鎮新安村村書記古志林深有感觸。2002年,古志林從塔石鄉葛嶺村下山脫貧到湯溪,憑著自己的努力和一腔熱血創辦了來料加工點金華市歐羅芭工藝品有限公司,該公司從2006年的30多個工人發放加工費50多萬元,到現在的80多個人發放加工費130多萬元,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部分老百姓的就業問題。她說:“以前在山區收入低,一直在外打工,下山脫貧后就琢磨著做點小生意,看到政府來料加工這項富民政策,覺得很好便嘗試著做了,結果證明真的是山上三百年,下山三五年!比缃瘢胖玖值膩砹霞庸ぎa品已走出國門遠銷日本、泰國、新加坡、加拿大,年收入40多萬美元,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社會效益。
自主創業,婦女撐起半邊天
除了下山脫貧、水庫移民的群眾熱衷于來料加工,一些農村婦女、失業人員也占據了來料加工業的半壁江山。來料加工成為了她們再就業再創業的新方式。
廖金蓮是婺城區沙畈鄉丁久村人,2000年開始從事來料加工,是婺城區最早的來料加工戶之一,F在,她的加工業務輻射到了塔石鄉和沙畈鄉周邊的12個村。十三年前,廖金蓮和中國所有農村婦女一樣,過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天吃飯的生活,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廖金蓮用2000元創業基金開始奔波創業,從串珠到中國結,再到“阿蓮手機包”,這一路,她用不怕苦,不怕難,不怕吃虧的精神,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來料加工女強人”。先后獲得婺城區十佳來料加工經紀人、十佳雙學雙比先進個人、省三八紅旗手、區政協委員、金華市黨代表等榮譽。
來料加工改變了農村婦女的命運,也讓許多下崗失業婦女重拾信心、實現夢想。家住城西街道河盤橋社區的周淑飛,30歲遭遇下崗,經歷了人生的低谷,但年輕氣盛的她毅然決定創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她向親戚朋友借了30萬元,拉上廠里一起下崗的一幫姐妹,辦起了飛亞制衣廠。十幾年的創業歷程,一路坎坷,一路艱辛,最后都堅持了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的飛亞制衣廠已有多個加工點,解決了近百名下崗女工的就業問題,發放來料加工費300余萬元。用周淑飛的話說“下崗無可畏,失業不失志”,只要肯努力、會吃苦,生活終會改善。
政府幫扶,來料加工轉型升級
十年來,在“政府推動,龍頭帶動,百姓主體,市場運作”思路的引導下,我區來料加工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建立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區、鄉、村三級管理體系。在廣大婦女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成立區來料加工商會和各鄉鎮(街道)來料加工商會分會,將組織協調管理和民間自治管理兩套體系有效地結合,為來料加工業的迅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實現了來料加工業覆蓋全區22個鄉鎮(街道)90%的行政村(社區)。來料加工的發展更成為婺城低收入農戶家庭收入的增長器,規上企業的孵化器,和諧家庭的穩定器,社會風氣的凈化器。
如今,婺城區來料加工呈現了組織網絡健全、發展態勢良好、培訓機制完善、塊狀經濟各具特色的良好格局。每年舉辦各類業務對接會及洽談會,組織經紀人赴各地開展業務對接,拓寬業務渠道;舉辦多期來料加工經紀人培訓班和加工人員技能培訓班,切實提高廣大從業人員的創業和就業能力;培育區域塊狀經濟,大力發展“一鄉一品”、“一村一品”模式,逐步形成了全區各具特色的加工基地,如白龍橋的假發、箱包加工,羅埠、洋埠的絎縫被加工,城東街道、蔣堂的飾品加工等,區域抱團發展的模式極大提高了婺城來料加工接單能力。
為了保證我區來料加工業持續快速發展,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推動來料加工業轉型升級。接下來,我區將進一步加強宣傳,利用婺城婦聯網站、義烏聯絡處等平臺擴大知曉面和覆蓋面,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加強對經紀人、從業人員、來料加工商會的培訓力度,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創新能力、技能水平以及服務能力;繼續做好來料加工小額貼息貸款工作,幫助更多經紀人解決資金周轉困難;各級婦聯將不斷提升服務意識、服務水平、服務能力,及時為經紀人提供信息、幫助協調解決困難;充分發揮區來料加工領導小組作用,整合各部門的力量和資源,合力助推來料加工轉型升級,提升婺城來料加工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