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有成的家隱匿在一片市井街巷中。初見,與白龍橋葉店村上別的屋宇并沒有什么不同,一樓是店面房,二樓是出租房,裝修和布局都是這條街上最尋常的樣式。沿著狹窄幽黑的樓道上了三樓,來到陽臺,才發現這里“別有洞天”,郁郁蔥蔥的綠意撲面而來,在這濃郁的秋光里,給人別樣的清新之感。
仔細一瞧,不到五十平方米的陽臺里,滿滿當當地種了近百種植物,橘子樹、蘭花、青菜,次第出現在眼前,幾棵橘樹結著累累碩果,一株白蘭花約有兩米多高,猶帶著綠色的花骨朵藏在寬闊的葉子中。葉有成笑著說:“我這里既是花園,也是菜園,還是果園,請叫我‘三園里’園長。”
今年67歲的老葉是葉店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年輕時以務農為生,老伴在菜市場做點小生意,后來葉店舊村改造,老葉家也過上了“住著高樓、收著租金”的幸福日子,此外,每個月老兩口還能領到國家和村里發的各類補助800多元。
吃穿無憂,葉有成就琢磨著怎么讓晚年生活過得更有意思。提起種花,他說:“那是六七年前的事了。過了六十歲,人突然空下來了,整天無所事事,不知道怎么打發時光,看到朋友家花紅綠葉的,很是喜歡,就要了些種子回來種上,沒幾天,陽臺上就綠了一片,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起來。”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去朋友家做客,就常常討幾粒種子,或是摘幾個植物的頭,回家扦插一下,如果是街上來了賣花木的,就湊去看看有沒有喜歡的。幾年積累下來,原本空曠的陽臺,已經變成了一個綠草蔥郁、景致如畫的花草圃。老伴跟他抱怨曬衣服的地方都沒了,他也只是呵呵一笑,依舊時不時地往家搬幾盆花草。
老葉養植物,不拘品種,不拘貴賤,全憑是否合乎個人心意,白菜也種,蘭花也養。問他這滿陽臺的花花草草、果果樹樹,哪一樣最名貴,他思量半晌,答不出來,只說:“看到喜歡的,我就帶回來養了,也沒有什么名貴的。”
養著植物的花盆也是千奇百怪,有塑料的、陶瓷的,有白色泡沫箱充當的,最多的是一種深色的大水桶。看記者疑惑,老葉說,這些是他以前做皮蛋留下來的桶,賣了一個也就值一兩元錢,現在拿來充當花盆正合適。
秋天蕭瑟,陽臺里正在開的花不多,白玉蘭的花期已過,幾盆菊花剛冒出花苞,正中間一株茶花倒是開得艷麗奪人,葉有成說,這叫“秋牡丹”,是茶花里開花較早的一種,且長期不謝,可以觀賞很久。
在他陽臺的西面,老葉指著一株長勢挺拔的芋頭說:“這個芋頭可不一般,當年看《宰相劉羅鍋》的時候,看那劉羅鍋吃得津津有味兒,就深深地記住了這個有名的荔浦芋頭。我這種的就是一樣的品種。”
種著這么多植物,澆水施肥的活可少不了。老葉說,他每天都至少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在陽臺上,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施肥時間,早了晚了都會影響他們的生長,夏季天氣炎熱,陽臺上的花草每天要澆兩次水,到了秋冬季,一天一次也是必須的。
現在,葉有成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吃過早飯后就和一幫子老友去新城區中軸景觀帶的公園里練太極劍,中午吃了飯休息一會兒,再溜達到離家不遠的古廊橋上下下棋、唱唱戲,等日頭不曬了,又慢悠悠地踱回家里的陽臺,該澆水的澆水,該剪枝的剪枝,等日落西山,充實而多姿的一天就過去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