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從義烏發來3張電子大訂單,大家要忙兩個月了。”今天,在慶元縣同德新村來料加工點里,38歲的經紀人張倫香向100多位村民發布生產計劃。
門外,幾個工人正在裝車,10萬條紅色的“訂珠”圍巾正要運往義烏出口。“我們設計的圍巾越來越吃香,一年四季單子不斷,一年加工費達1000萬元,村民的口袋也一天比一天鼓。”張倫香說話底氣十足。
正說著,從門外走進來一位老太太,她是張倫香10天前剛收的“高齡徒弟”,和許多上了年紀的村民一起包裝圍巾。“別看我年紀大,有了這門手藝,在這里干活一個月有2000余元的收入。”掉了門牙的老奶奶自信地說。
“現在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張倫香說,2006年,原來居住的荷地鎮石磨下村遭受“桑美”臺風重創,“那時大家都不知道以后該怎么生活。”
災后,慶元縣在縣城黃金地段劃出190畝土地建安置新村同德新村,并號召全縣黨員干部為災民送磚送瓦。一年間,一幢幢三層半的新房拔地而起,低保戶、貧困戶還住進了免費公寓。
“現在看來,整村下山移民這路子是走對了。”張倫香說,“受災前,我們住的是破舊的泥木房;山上土地貧瘠,村民除了種香菇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特別是苦了孩子,上學要走40多里的山路。”
下了山,一切都在改變……
秋天,桂花飄香,漫步在新村,家家戶戶門前院子里種著花花草草,三三兩兩的老人坐在休閑傘下的石凳上聊天。隨便走進一戶人家,液晶電視、冰箱、整體燃氣灶等家具和家電一樣不少。
新村里,幼兒園、老年活動中心、社區醫務室,社區服務中心等一應俱全。“小區還有專門的物業服務,家里什么設施壞了,一個電話馬上有人上門來修。”張倫香說。
與張倫香的聊天,不斷地被來來往往的汽車喇叭聲打斷,“村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現在已有三分之一的村民買了小車。他們有的在工廠上班成了骨干,有的經商。人均年收入從山上的1500元到現在的8000元。孩子都在城里上學。”
“山下發展路子多,資金也不愁。這幾年,國家富農政策好,山林、茶樹都能抵押貸款。”張倫香的丈夫吳高李說,正是因為創業條件好,能干的他從一個山民成了一個建筑公司的老板。
身為村民主任的吳高李,還計劃要開發100畝高山蔬菜基地來壯大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