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公安局東風路派出所社區民警利用短信平臺拓展群眾服務。劉書亭攝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古南鎮街道太平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右)正在為群眾代辦業務。肖春根李柳生攝影報道
四川省華鎣市古橋街道居民展示“便民、和諧、惠民、平安”服務卡。游青攝
采訪人:記者張洋
采訪對象:
國務院法制辦工交商事司司長趙曉光
國務院法制辦政府法規協調司司長青鋒
國務院法制辦政府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岳德
國務院法制辦秘書行政司副司長胡振杰
國務院法制辦行政復議司副司長田昕
記者:完善的制度是依法行政的前提。近年來,政府立法的總體情況如何,呈現出哪些特點?
胡振杰:自2003年以來,國務院共提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法律議案66件,制定行政法規246部。
在制度建設中,始終堅持以提高質量為中心,把科學民主立法作為根本途徑。自2008年以來,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所有行政法規草案都通過“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予以公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李岳德:走出部門、超脫行業,規范政府共同行為的制度建設明顯加強。比如,由于缺乏系統規范,以往很多地方的行政許可存在數量過多、程序繁瑣、不透明等問題,抑制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滋生了腐敗現象,《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應運而生。類似的規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行為的法律法規還有公務員法、突發事件應對法、行政強制法等。
記者:行政執法是政府大量的日常性行政活動,是政府依法行政的直接表現。在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
青鋒:“是否合法”、“有沒有依據”已經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口頭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行政執法責任制的建立健全。200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各級政府紛紛厘清執法的依據;確定行政自由裁量基準,明確執法的邊界,清理執法主體等,公布“權力清單”;同時切實落實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制、錯案責任追究制、執法主體資格制度等,全面規范行政執法,執法水平明顯提高。
李岳德:市縣兩級是依法行政的一線力量。但是,長期以來,我國依法行政推進力度呈現自上而下遞減的趨勢,越是基層,依法行政的動力越弱,存在的問題越多。為此,2008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以八個方面的要求,著力夯實依法行政的薄弱環節。
隨后,不少地方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征的做法,比如,湖南省出臺全國首部行政程序政府規章,廣東省重視社會建設,為群眾參與政府決策提供制度渠道。
記者:行政權力的良好運行有賴于監督機制的建立健全。近年來,行政監督工作取得哪些進展?
趙曉光:規范行政權力運行,既要靠法制,也要靠監督,因而應把自覺接受外界監督作為一種習慣。如今,依法行政不僅僅是政府的“主張、倡導”,也是群眾力量的推動。為此,《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于2008年正式施行。近年來,政府信息在政府與群眾的互動中公開,在部門聯動中公開。
田昕:行政復議既是政府系統內部重要的層級監督制度,也是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矛盾糾紛的重要法定機制。近年來,以行政復議委員會體制機制創新為引領,以實地調查、公開聽證、調解和解、督促整改等方式為依托,以整合資源、配置力量為保障,行政爭議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近年來,各級復議機關平均每年化解8萬多起行政爭議,去年突破10萬件。同時,各級復議機關通過辦案糾正了一大批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而且努力做到“辦理一案,規范一片”,有力促進了共性違法問題的規范,彌補了相關制度的疏漏。
記者:2004年國務院頒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了法治政府建設的目標。這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今后還需要哪些努力?
青鋒:深入推進依法行政,需要處理好幾對關系:
一是權力與利益的關系。行政執法活動的指引應是法律,不應被利益“引入歧途”。因此,需要科學設定執法崗位、嚴格界定執法職責,加強執法監督,盡可能地實現權力與利益的脫鉤。
二是處理好治權與維權的關系。法律至高無上,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應在法律范圍內活動,群眾的利益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依法行政的基本價值應該包括規范行政權力、激發社會活力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三是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層面的統一立法應當考慮到各地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
田昕:更加注重通過行政復議依法有效化解矛盾糾紛,是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應有之義。一手抓頂層設計,即完善基本法律法規,如加緊修訂行政復議法,不斷探索司法公正元素與行政特點優勢相結合的行政復議發展道路。一手抓基礎工程,即以規范化建設為抓手,加強市縣行政復議能力建設,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初發階段。同時,堅持有錯必糾,確保辦案質量,不斷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