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恒利康的清潔生產和村企公建之路
和金西開發區建設環保局的環保監管小組一起,記者來到了位于洋埠鎮工業區的金華恒利康化工有限公司。剛走入企業大門,就被行政樓前一片清新茂密的綠色吸引。可能是之前對化工廠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如此環境宜人、干凈整潔的廠區環境確實讓記者眼前一亮。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們發現,雖然廠區面積并不大,但高大的尾氣吸收、完備的水膜除塵以及污水處理站等“三廢”處理裝置卻很齊全。走到廠房深處的污水池附近漸漸出現了刺鼻的異味,幾名工人正在對污水采樣。恒利康化工副總經理劉春生說:“我廠作為中小型企業在環保投入上從建廠至今已有300多萬,在環保排污指標合格的同時,將化工廠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我們一直在努力。”
金華恒利康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酸性染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公司于2008年整體搬遷至婺城區洋埠鎮工業區。酸性染料具有色譜齊全、色澤鮮艷、品種多,噸位小,用途廣泛的特點,在紡織工業主要用于羊毛、錦綸和絲綢的印染,在非紡織業可用于皮革、紙張、金屬、墨水、化妝品、肥皂等著色。隨著我國輕紡產品出口的快速增長,酸性染料在我國仍然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
從金西開發區管委會建設環保局了解到,如今化工企業基本不會再被批準入園了,而當初恒利康化工在入園環評時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搬遷前,從技術裝備和污染治理方面看,恒利康化工屬于小型企業,生產中采用明式壓濾,鹽析工藝帶來高鹽份高色度工藝廢水,給治理帶來很大難度。因此,由于行業特點,投入大產出少,生產廢水難處理,老恒利康化工是傳統意義上的環保“苦難戶”,與國內同行業大中型企業相比,在裝備、工藝、污染防治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不實行搬遷技改,難以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在易地搬遷項目中選擇生產產品時,恒利康首先考慮的是所生產的產品是對環境友好,然后才考慮所生產的產品能否最大限度地給公司帶來經濟效益。這種理念將長期作為公司研發產品的指導思想。公司經研究調查發現,水性油墨是高新技術產品,無毒、無害、無污染的它可以取代市場上的油性油墨,屬環保新一代產品。而恒利康公司年產180噸水性油墨項目已于2003年2月由金華市環保科學研究所通過環境評價。
批準入園后恒利康公司高層把搬遷改技列為頭等大事,在努力做好過渡期的“三廢”整治工作外,積極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引進人才,橫向聯合,開展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在新的平臺上二次創業。清潔生產是通過工藝技術的改進和加強生產管理,盡可能地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從而減少“三廢”排放量,減輕末端治理的壓力,以達到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如今,恒利康化工廠區生活廢水經廠內沼氣凈化后進入廠內污水處理站,生產廢水則經廠內污水處理站后經管道排入金西污水處理廠,廢水量為9900噸/年。確保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染料調節水的用量,以減少壓濾廢水的生產量。在廢氣方面,鍋爐尾氣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咋燃煤情況下,有超標的可能性,目前企業使用木柴代替燃煤,或盡量選用低硫煤,運行好水膜除塵、工藝尾氣吸收塔,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目前廠區的三廢監測工作全部委托金華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進行。
逐步貫徹“清潔生產”的同時,恒利康作為一個規模并不大的化工企業,積極推進“村企環境共建”活動建設,探索村企共建、互利雙贏的發展思路,化解企業與村民之間的環境矛盾,促進企業與當地村民形成互利雙贏的和諧關系。公司在工廠投入生產前,就積極加強與周邊的協作和聯系,并與洋埠鎮上陳村結成村企共建協作單位。
通過實地考察發現,上陳村人口較多,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生活垃圾亂倒現象嚴重,環境衛生較差。為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環境衛生意識,恒利康化工出資購買垃圾桶10只,分布于村莊各處供村民使用,并為每戶村民提供垃圾箱,共300多只,價值1萬多元;公司還不定期邀請村民代表到廠參觀生產經營情況,使村民了解產品的生產過程,以及“三廢”治理情況,從而讓村民消除化工企業“三廢”污染嚴重的心理誤解。公司一共80多位員工,其中周邊村莊就有占總人數的50%。2011年員工工資平均提高30%以上,讓員工真正得到實惠,2012年員工返回率達到80%以上。
隨著發展層級的提高,金西開發區對引進企業的環評要求越來越高,尤其對化工企業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金西開發區建設環保局環保科負責人蔡鈞告訴記者:“從當地環境和村民利益考慮,我們對入園內企業的環評一直十分慎重,投產企業也要進行一周兩次以上的現場調查,其中化工企業更是重中之重。”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