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十月辛勤耕耘,對于完成了顆粒歸倉使命的婺城農民來說,付出的心血、汗水都在此刻化成了累累碩果,隨后的日子的就是享受一年當中空閑的時候了,然而在安地一處山間美地,有這樣一位執(zhí)著憨厚的老農,一年四季,寒來暑往,像護佑孩子般守護著這片暗香浮動的桂花林。沐浴著初冬的暖陽,記者循著這位老人奔忙行走的灣灣山路,探訪這處遺世獨立的“桂花勝地”——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說的便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的桂花,古時文人騷客借此花托物言情,敘寫了許多還令今人拜讀的名篇佳作;如今,時代的發(fā)展賦予其新的內涵。作為一項農業(yè)產業(yè),桂花日益成為婺城乃至我市的支柱苗木產業(yè)。在我區(qū),僅安地一個鎮(zhèn)的種植面積就超過了1萬畝,創(chuàng)收超過1億元,成為仙源湖旅游開發(fā)的主要資源之一,每年的金秋時節(jié),安地十里桂花長廊桂香飄逸,吸引著大量游客來此賞花。而一年一度的桂花節(jié),更是將這個產業(y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躬耕隴畝五十載,七旬老翁難舍桂花情緣
說起安地,人們不約而同地就會聯(lián)想到桂花;然而說起桂花,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個省級民辦桂花研究機構——金華市華安桂花研究所所長鮑志賢。在安地,熟悉他的人都昵稱其為“桂哥”。前幾天,記者騎車沿著蜿蜒的山路一路顛簸,來到他的桂花基地進行實地探訪。
與其說是基地,不如說是集桂花大成的博覽園。來到這處地勢開闊的山谷中,觸目所及的就是郁郁青青的桂花,微風吹來,桂香沁人心脾。眼前這位被村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桂哥”,與記者想象中的桂花界權威迥然不同:頭發(fā)斑白,古銅色的臉龐鐫刻著歲月滄桑,但身板硬朗,思維敏捷,很難想象他是一位七十歲的老人。
上世紀60年代,鮑志賢就開始種植苗木,是安地鎮(zhèn)最早種植苗木的村民之一,“1964年開始種苗木,當時主要種雪松、水杉、含笑、廣玉蘭等品種,拿到集鎮(zhèn)上非常走俏,一下就賣光了,這其中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堅定了我走苗木之路的信心,不過,也沒少挨批斗。”鮑志賢回憶起當年的往事,娓娓向記者道來。
改革開放后,在苗木種植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鮑志賢發(fā)現(xiàn)桂花苗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效益也比其他苗木好,于是開始專心種植桂花。隨著種植規(guī)模的擴大和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桂哥”開始培育桂花新品種,并于2001年4月組建了全國第一個省級民辦桂花研究所,當年9月通過我國首個桂花新品種的省級科技鑒定。在“桂哥”的基地里有一個桂花品種,最大的單朵桂花直徑達3厘米,堪稱“桂花之王”。他指著一株開著金紅色花苞的桂花說:這就是花了15年時間培育成功的“天香臺閣”。它的花期比較長,花兒又香,是最適宜觀賞種植的桂花品種。“剛開始的時候開白色花,深秋至初冬這段時間開金黃色花,接下去天氣冷起來就開橙紅色花,有三種顏色可供觀賞。”目前,該品種已成為安地桂花的主栽品種之一,全鎮(zhèn)種植面積超三成。
隨后,“麗皇”、“寬葉早銀”、“金絨球”相繼問世。到目前,“桂哥”一共培育了12個桂花新品種,從花色上分有紅、白、黃、赤色四種,從葉色上分有白邊、金邊、花葉、綠葉四種,還有不同花期、不同花型等。今年,他對“天香臺閣”進行了改良,培育出了“天香臺閣”升級版,使其品質更優(yōu)良。?如今,鮑志賢在湯溪、蘇孟、安地建有4個桂花基地,占地800多畝,經營管理以兩個兒子為主,他自己潛心研究桂花深加工、選育新品種、收集桂花物種。
不遠千里采集新品種,要建國際桂花物種園
“在全世界35個木犀屬(桂花屬)植物中,我國占24個,而我收集了16個,共引進160多個桂花品種。”鮑志賢指著一株造型優(yōu)美的桂花講解道:“這個也是木犀屬,俗名叫石山桂,是我從廣西引進來的,它的植株最高不超過兩米,這段時間正是開花期,我準備把它開發(fā)成高檔桂花盆景。”
日本柊樹、野山桂花、銳葉木犀、小葉月桂……老鮑領著記者在桂花基地里走馬觀花,一路行,一路賞,看見有珍稀的桂花精品,他總能滔滔不絕地說出這些桂花的特點、性狀和引種過程,喜悅的表情映在了他那清瘦的臉龐。說起桂花,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為了收集桂花物種,年過花甲的鮑志賢幾乎跑遍了全國。去年到云南省麗江的香格里拉尋找桂花物種,從海拔2000米一直爬到海拔4500米,整整在山上尋找三天時間,結果無功而返。鮑志賢說他有個愿望,希望在有生之年把國內24個桂花物種收集齊,國外物種讓兩個兒子想辦法收集。最近,他還計劃到中國臺灣找一種桂花,該物種只分布在那一帶。
其實,在老人的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愿望,就是建一所規(guī)模最大、物種最齊、品種最豐富的桂花物種園。“種了30多年桂花,又收集了這么多品種的桂花,目前我是國內種植桂花品種最多的,”因此,建一個桂花物種園想法由來已久。他說,現(xiàn)在的各方面條件都具備,欠缺的就是種植基地交通不便,規(guī)模太小,不宜建物種園,希望物色一片占地300畝左右、靠近安地集鎮(zhèn)的地塊,把收集來的物種和引進的新品種集中一起種植,既可供游客參觀,為仙源湖景區(qū)打造一處新亮點,又可開展技術研究,提升安地桂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盡管困難和阻力不小,但老人至今仍在不斷地奔走呼吁,在他看來,這是助推桂花產業(yè)發(fā)展和造福安地人民的大實事。
不過,?讓鮑志賢高興的是,在他和南京林業(yè)大學一些研究桂花的教授努力下,木犀屬植物栽培品種國際登錄中心設在南京林業(yè)大學。他說,登錄中心代表這一物種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國十大名花中除了桂花,也只有梅花的登錄中心設在國內,木犀屬植物栽培品種國際登錄中心會設在中國,對發(fā)展桂花產業(yè)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延伸產業(yè)鏈,通過深加工做大產業(yè)
雖然待在距離安地集鎮(zhèn)的桂花基地,但鮑志賢非常關注國家大事。“最近召開的十八大,高度重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把它列入了‘五位一體’發(fā)展戰(zhàn)略布局,并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聽后感到振奮人心,安地桂花產業(yè)必將迎來新一輪機遇,我對做優(yōu)做精這個產業(yè)的信心更足了。”
從當初單槍匹馬突圍,到如今帶動安地農民抱團作戰(zhàn),鮑志賢以他敏銳的市場意識、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把安地桂花產業(yè)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他并沒有因此沾沾自喜,與他而言,做精做強這個富民產業(yè),還需一段路要走,其中延伸桂花產業(yè)鏈、提升其附加值將是一個方向。“近日在省農博會上,蘭溪一家企業(yè)就開發(fā)出十多個楊梅產品,在安地,每年鮮桂花產量近500噸,只要解決好產品的銷售渠道和產品開發(fā)技術等問題,也能像蘭溪楊梅一樣開發(fā)出多個產品,延長產業(yè)鏈,通過深加工做大產業(yè),所以這方面大有潛力可挖。”
“大家不能用以前的觀念經營桂花了,必須要有創(chuàng)新的思路,拿時下的流行語說就是要與時俱進。”鮑志賢不忘提醒說,如果能對桂花進行深加工,開發(fā)系列產品,不僅可以提高收入,而且可以增強花農抵御鮮花市場行情大起大落的能力。目前,全村只有他和弟弟兩家在制作桂花酒、桂花糖、桂花糕。雖然這些產品贏得了食客很好的口碑,但至今未投入市場,目前的生產規(guī)模只能用于招待賓客、饋贈,以及桂花節(jié)上的展銷。
據(jù)統(tǒng)計,安地鎮(zhèn)年產桂花量達400~500噸,而且每年都在增加,一些高產桂花品種畝產鮮花可達300公斤以上。做足鮮桂花這篇文章,將是延長產業(yè)鏈的突破口。?鮑志賢說,桂花產業(yè)與房地產也關聯(lián)甚大,為了可持續(xù)發(fā)展,桂花深加工是一個不錯的方向。經過深思熟慮后,他把選育新品種的方向從花色、花量、香味特別濃、花耐貯藏期長等四個方面展開,同時著手桂花的深加工,市級科技申報項目的桂花低溫脫水項目將完成。經他運籌帷幄,一幅桂花產業(yè)發(fā)展的藍圖次第展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