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與拍電影失之交臂,終圓夢《西施淚》
早在1927年,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自此電影在全世界風靡。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看電影是種幸福和奢侈,而拍攝電影更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那段時期,浙江婺劇團曾有三次拍攝電影的機會,但終因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得婺劇與電影失之交臂。直到改革開放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首次將婺劇這一古老的戲曲形式搬上了銀幕。而倪建甫則全程經歷了這段歷史歲月。
1962年,浙婺劇團在北京演出《三請梨花》,長春電影制片廠的領導觀看后,有意把此戲拍成電影。但當時的華東局宣傳部長石西民不同意,他說:“我們上海自己有電影制片廠,何況長影又是黑白片(那個年代彩色電影很少,膠片要從國外進口),我們回上海拍彩色的。”結果后來石西民調動,沒有拍成。
1964年,浙婺劇團的現代戲《雙紅蓮》在上海參加華東會演后,被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看中,確定了曾執導拍攝《故都春夢》、《野草閑花》、《野玫瑰》、《小玩意》、《大路》等著名影片的孫瑜為導演,編劇是雙戈(錢法成)、巍峨、方元。當時所有的參演人員都住在杭州省群藝館,經歷了半年的排練和修改,之后還去蕭山體驗了三個月生活。倪建甫原定為扮演劇中的大牛一角,并參與了試片,后來不知何種原因也是不了了之。
1965年下半年,浙婺劇團排演了現代戲《春到千湖》。這是一個改編戲,講的是以磷增氮,改造黃土丘陵的農村故事,倪建甫被選中在劇中演一號——大隊書記“永昌”。遺憾的是,之后文化大革命開始,這次電影夢又落空了。
經過漫長的蟄伏,多年的積淀之后,婺劇終于搬上了電影熒幕。1982年,浙江婺劇團創作演出的《西施淚》,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攝成戲曲藝術片,成為婺劇第一部電影,在全國上映后又被評為第五屆小百花最佳戲曲片。影片講述了吳越兩國交戰,越王勾踐雪恥滅吳,西施入吳巧事周旋壯烈殉國的故事。片中,倪建甫扮演男主角之一的吳王夫差。
這部影片至今還能在網絡上看到。婺劇名花旦鄭蘭香是眉目如畫、柳條細腰的絕色西施,“小和尚”吳光煜是配角伯嚭……一個個婺劇老藝術家的名字,在這部電影中集合,一位位老藝術家年輕靈動的身影,在這部電影中出現。
婺劇的接班人越來越少
1984年,不堪四處奔波唱戲的倪建甫離開了戲曲舞臺,到市文化局擔任演出管理站站長的職務。那段時間,他的相冊里,有許多與明星大腕的合影:劉歡、宋祖英、潘長江、蔡國慶……我問他:“那之后還登臺唱過戲嗎?”他沒出聲,只搖了搖頭。
鄭蘭香在武義開辦了以培養戲曲藝術演員為主的蘭香藝術學校,請他擔任常務副校長。本來不同意的倪建甫,推辭不過老朋友的盛情相邀,同意去任職一年。提起這件事,倪建甫又驕傲又憂心。
“這次浙江省婺劇青年演員比賽,前幾名基本都是蘭香藝校的。浙江婺劇團有三分之二的演員也是出于蘭香藝校。大家提起來,都說這個學校多么多么好。但現在也不如以前風光了。”
為什么?“藝校招生難,婺劇的接班人越來越少了。”分析原因,倪建甫說,唱戲太苦,唱念做打十年功;成才幾率低,要想真正冒出頭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家長觀念傳統,不愿意放孩子去學婺劇。“報名的人太少,來的還多是農民工的孩子,實在找不到人了,條件很不好的也只好要進來。”
談來談去,倪建甫還是愿意回想往事。“想我們當年,幾百個人里邊挑選十幾個,人招進來后還要重重淘汰,最后留下來的那真的都是尖子里的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