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白龍橋鎮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在服務和引領全鎮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增強全鎮黨員干部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服務發展、服務群眾的能力,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生態新城、宜居新城的建設步伐,朝著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兩富”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2013年,白龍橋鎮將繼續堅持“工業強鎮、科教興鎮、商貿富鎮、生態建鎮、和諧穩鎮”戰略,以建設產業集聚新平臺和人居生態新城區為目標,努力構建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白龍橋。
工業強鎮加快推進
走入初冬的白龍橋鎮,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火熱的建設場景:福田區塊建設持續升溫,白龍橋段杭長高鐵土地征遷工作全面完成,多個重點項目推進工程齊頭并進。
2012年,白龍橋鎮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各項經濟指標全線飄紅。工業產值完成143.2億元,增長15.4%,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60.7億元,同比增長13.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298元,增長12.3%。該鎮引進內資15.6億元,同比增長5.3%;新增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7億元,同比增長30.5%;實現出口交貨值19.7億元,同比增長4.8%;發放來料加工費6287.8萬元,同比增長15%。
去年以來,該鎮黨員干部積極響應“千名干部進企業、千方百計解難題”和“工業經濟服務月”活動要求,著力提升為企服務水平,深入企業車間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期間幫助萬里揚、萊恩動力等企業解決落實了民工子女讀書問題,并加強中小企業扶持和培育,助推企業發展,培育了一批年產值超2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以萬里揚、萊恩、遠大、巨龍等企業為主力,通過加大技改投入,傾力打造“工業強鎮”。全年納入規模以上(2000萬元)統計的企業55家,比上一年度增加12家,實現由工業大鎮向工業強鎮的嬗變。
去年下半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項目推進難等問題,白龍橋集全鎮之力開展了重點工程和重點工作“百日攻堅”行動,自8月份開始全鎮干部取消了雙休日和節假日,實行“白+黑”、“5+2”工作制,經過四個多月的連續攻堅,相繼完成了杭長客專、東油西輸、西氣東送、高亞輸氣管網、區人民醫院、水上交通指揮中心、鄰里中心等項目的征地拆遷和政策處理,工業發展主平臺地位進一步顯現,工業發展勢頭進一步好轉。
白龍橋鎮是婺城區工業發展的主戰場之一,鎮相關領導表示,今后,白龍橋鎮將加大招商引資、選資力度,嚴把入口關,同時扎實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年”活動,根據“轉型升級、做強做大”的要求,大力改造傳統產業,夯實工業化發展基礎;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城鄉建設提升品位
“以前的董村是出了名的落后村。”在白龍橋鎮做生意的董大姐說,“可如今不一樣了,我可以自豪地說自己是董村人。”董村地屬丘陵。隨著虹戴公路的建成通車,董村的交通區位優勢逐日明顯。
2012年初,村兩委換屆后,在區、鎮兩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民主決策程序,村兩委下決心要實施村莊整治和農房改造工程。董村的村容村貌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年來,董村以村莊整治和農房改造為契機,通過“集體自籌、上級補助”等方式,分步組織實施,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第一期包括危舊房拆除、集雨管道鋪設等工程,第二期包括菜市場、村莊大道、綠化美化等項目建設,目前危舊房改造、雨污分離管道鋪設、村內道路硬化、農廁改造等各項工程都取得了明顯進展,累計投入資金約500多萬元。
經過一年的村莊整治,董村重獲新生,改頭換面,原先村莊房屋密集、弄堂狹小、通行不暢,居住環境臟、亂、差等突出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白龍橋鎮城鄉一體化大步推進,帶來了人居環境的改變。對于在黃堰頭村長大的的小伙黃建斌來說,他感到周圍一切都在發生變化:附近白龍橋臨江工業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工廠拔地而起。繼而,高樓大廈也多了起來,曾經的荒地上神奇地崛起一座現代化城市。最近幾年,這種變化出現在家門前:寬闊潔凈的環鎮南路從家門口奔向遠方,附近的田地變成了商業用地,一座集商業、娛樂、餐飲為一體的婺州城市廣場正在建設。
2012年,白龍橋鎮城鎮化進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城鎮各項功能漸趨完善。去年以來,白龍橋鎮加快老鎮區改造,建設包括集鎮路燈亮化、垃圾中轉站改造、農村衛生改廁、污水治理、通訊基礎設施提升等項目,金龍路的全線貫通也解決了沿線居民雨、污水排水困難,改善了周邊居住環境,提升了城鎮品位。
農村“兩富”推動發展
1月29日上午,陽光明媚,白龍橋鎮雅繞村休閑廣場建設又“動”了起來。剛買的10棵價值8000多元的大桂花樹送來,種上去后,大家都說漂亮。休閑廣場里的綠化苗木、羅馬柱也都完工了。“村里工作順了,民心也就齊了。”雅繞村村支委盛小照說,建設休閑廣場的啟動資金是村民們集資的。雅繞雖然村子不大,全村總人口760人,但在半年前,村里的工作還是一團“迷局”。
去年8月份,婺城新城區管委會副主任鈄炳媛擔任起雅繞村的“兩富”指導員。她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況,征詢意見。通過大量的走訪座談,初步理清思路,鈄炳媛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聯系,協調做好對接工作,實施雅繞村美麗鄉村建設,力求將“迷局”變“活棋”。
雅繞村中心的建設用地上方有一條高壓線,要移除高壓線必須搬遷配電房。村上請來了供電局的專家制定了最佳的配電房搬遷方案,將配電房移建到村中間,這樣不僅提升供電能力,也方便村民用電。
在“兩富”指導員的幫助下,村“兩委”緊抓美好鄉村建設契機,請來建筑規劃設計專家,多次深入現場勘察設計,在廣泛聽取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文體廣場規劃和設計方案。“這條1.5米寬、200米長的水泥路,原來是一條雜草叢生的人行道,你看現在多好。”周邊的群眾高興地對記者說。
去年,村里的文化休閑大樓也開始動工了,村兩委積極籌措資金,完成了地基打造。雅繞村還完善了黨員活動制度和黨員學習制度,今年吸收2位同志為預備黨員。該村下一步還將開展村莊規劃修編、森林村莊建設等工作,有條件的話還準備啟動農房改造。“在指導員的積極幫助下,村莊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村級黨組織凝聚力更強了,今年我們有信心轉化為三星基層黨支部,爭創四星黨組織。”盛小照表示。
和雅繞村一樣,西園村在“兩富”指導員、區政協專工委辦主任蘇兵紅的幫助下,化解了大量的“疑難雜癥”。村民鄭某向蘇兵紅反映,在拆遷安置房定樁放樣后發現與鄰居房屋太近,屋基坐落在化糞池部位,蘇兵紅對該戶反映的問題進行現場了解,積極做好其他拆遷戶的思想工作,妥善解決了拆遷安置問題。“指導員來了以后,不僅幫助協調村里的工作,還積極解決村民之間的矛盾。”西園村村支書范小伙對此很高興。
去年以來,白龍橋鎮黨委十分重視“兩富”指導員工作,全面支持和配合選派的局級指導員開展各項工作,全鎮基層黨建工作水平明顯提升。全鎮27名“兩富”指導員因村定策,積極梳理聯系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指導幫帶、聯絡協調的作用,為所聯系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出謀獻策,并積極參與建設。鎮組織委員邵澤洲說,白龍橋鎮在“兩富”指導員安排上改變傳統的隨機配對方式,根據指導員的職能和優勢進行統籌安排、科學選派,做到“因村配人”。據統計,目前白龍橋鎮“兩富”局級指導員已為村里和村民興辦實事60多件。
今年春節前,“兩富”指導員還與白龍橋鎮黨委一起訪貧問苦、結對幫扶,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進農家;春節過后,“兩富”指導員又將同各村兩委,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制定新一年的工作計劃和“兩創承諾”。
文化事業百花齊放
“以后可以跟著花花去拍電視啦。”去年12月,白龍橋葉店村成為《二十分可樂》拍攝基地,這可讓葉店村民嘴上樂開了花。《二十分可樂》節目組走進白龍橋,既滿足了群眾對拍攝電視節目的好奇心,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藝的文化舞臺,進一步彰顯了白龍橋鄉村文化魅力。
近年來,白龍橋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文化體育事業發展,業余比賽、體育培訓、晨晚鍛煉蔚然成風,全鎮已有氣排球隊、門球隊、柔力球等文體團隊12支;排舞表演隊、太極拳、健身操隊、鑼鼓班、婺劇坐唱班等村級文化隊伍136支,在區健身操、傳統武術、排舞、電視廣場舞、坐唱班擂臺賽等比賽中,均獲得好名次,各種群眾性民間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去年,白龍橋鎮還成功舉辦了第二屆老年運動會,并順利通過體育強鎮復評。截止去年12月底,為9個村、2個社區安裝了健身路徑和籃球架。
與此同時,每個村都成立了“春泥計劃”村級未成年人協會,設立了村集體專項基金,建起了村圖書閱覽室、書畫室、乒乓球活動室、籃球場等場地,為孩子們提供校外活動場所,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樓家村10歲的鄭浩小朋友高興地說:“課余時間我參加了很多有意義的活動。”去年,白龍橋鎮積極開展“春泥計劃”活動,創建合格村12個,這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假期生活,更成為孩子們平日健身、陶冶情操的好去處。
在葉店村,記者看到一名帶著孫女來看書的老人。她告訴記者,孩子放了假,在家里窩著也沒地方去,就到農家書屋來了。孩子在看童話書,她在看各種菜譜,過年時好給家人露一手。葉店村的農家書屋只是白龍橋鎮書屋建設的一個縮影。2012年,全鎮52個行政村實現農家書屋和村郵站全覆蓋。
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白龍橋鎮還成功舉辦春節、元宵、端午、七一、中秋等各類節日性群眾文化活動32場。鎮上的青年婺劇團演出大戲正本38場,開展了巡回演出300余場,其中最多一個晚上觀眾達4000多人。此外,該鎮著力培養基層文藝骨干,傳承一批地方民間藝術,挖掘出了《跳魁星》、《板凳龍》、《麥桿扇》、《刺繡》、《塑佛像》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了豐富群眾性業余文化生活外,鎮黨委也加強了自身的理論學習,不斷提升黨員干部素質。去年以來,推出了“日學一小時、月讀一本書、年寫一文章”的學習活動。鎮黨委始終抓住中心組理論學習這個龍頭工程,通過讀書交流等互動式學習活動,調動黨員干部學習積極性,形成注重理論學習的良好風氣,通過了區“十佳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年終考核。
2013年,白龍橋鎮將繼續扎實推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一步完善村、社區體育基礎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農村文化廣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