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美聯社……一夜間,“籃球奶奶”的故事就傳遍了江湖。外人評價她“執著、堅強”;家里人則戲稱她“笨得不會轉彎”,而她就這樣真實、有笑有淚地生活在我們的身邊——
迎著初春的陽光,記者中午11時去朱淑媚家,老人卻不在。鄰居大媽見怪不怪地說:“她練球還沒回來,一般要12點左右她才會回來做午飯。”12時20分,終于見到老人,小小的身子、駝的背,只穿著毛線衣和單薄的棉毛褲,手抱籃球——這就是今年已經77歲高齡的“籃球奶奶”。
關于籃球
20年執著,成就今日的“籃球奶奶”
大概有太多人關注她的投籃,朱奶奶自己先說起了這個話題。“投籃我前年投得最好,現在投的沒以前準。畢竟老了。去年5月我摔過一跤,跌得滿臉滿嘴的血,后來是被救護車送到醫院的;去年11月我又因病住院做了一次手術。兩次折騰,身體又差了,投籃就不那么利索了。”朱奶奶的語氣里帶著一些歉疚,似乎覺得自己現在投籃不再像以前那樣百發百中,很對不起大家對她的關注和喜愛。
當記者把話題轉向2012CCTV體壇風云人物頒獎盛典時,她又立刻開心起來:“姚明送了一只籃球給我,CCTV5頻道也送了一只,還送了三套運動服……”她拿出這些珍貴的禮物一一展示,神情高興的像個孩子。當記者拿出相機要給她拍照時,她還堅持先穿上曾在晚會上穿過的那套運動服,以示鄭重。
朱奶奶回憶,她對籃球的喜愛自年少時就開始了,只是“當時鄉下沒有女孩子打籃球,男孩也不愿意和女孩打”,所以她只能站在球場外看著那些打球的男孩揮汗如雨,在心里偷偷地羨慕。當時的她絕對沒有想到,自己竟然在年過半百后與籃球結下了不解之緣。
53歲,朱奶奶離婚了。如今的她,對曾經那段婚姻的“孰是孰非”保持著沉默,卻樂于提起在那一年出現的、她生命中的第一只籃球。
“我記得那只球好像是文具店里買的,橡膠的,比較便宜!敝炷棠陶f。當時剛離婚又沒有工作的她“生活很苦”,為了讓自己有所寄托,她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鍛煉當中,每天抱著籃球到浙師大的球場上練投籃,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己心情好起來”。
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朱奶奶投籃的技術提高了,對籃球也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她開始渴望擁有更高品質的籃球。不過,出于經濟方面考慮,加上她一直以來的節儉習慣,“在橡膠籃球沒有打壞的情況下,絕對不會去買第二只球”。直到意外發生,那一天,她一不留神,放在操場邊的籃球不見了。她至今記得當時的感受:“整個人都快瘋了,四處找、四處問,心疼的都有些魂不守舍了。”
因為找不回那只橡膠籃球,朱奶奶買了第二只球,“靠省吃儉用,狠狠心才買下來的,花了300多元”。她說不清這只球的品牌,只記得用了好多年,伴隨她創造了投籃百發百中的記錄。只是這只球最終“老了”,一個炎熱的夏天,在一次投籃中凌空爆炸了。于是,朱奶奶再一次省吃儉用,買了現在這只球———一只500多元的斯伯丁牛皮籃球。
在朱奶奶看來,是籃球讓她得到了寄托,她沒有想到自己對投籃的喜愛和堅持可以感動這么多人,以至于讓她獲得了2012CCTV體壇風云人物最佳未名人士精神獎的提名,也因此得以參加如此隆重的頒獎盛典,并見到了心中的偶像姚明。她為此覺得“很滿足”,在采訪中難得地幽了一默:“我現在很富有了,你看,都有4只籃球了。”她的另外3只籃球,是北京之行收獲的禮物,分別來自姚明、CCTV5頻道、著名籃球比賽解說員于嘉。不過,朱奶奶每天還是抱著她的“斯伯丁”到球場上揮撒汗水,她覺得:“我的球還好好的,沒必要用那三只球!彼大方地表示,自己用不了這么多籃球,她愿意將它們送給有需要的人。
關于家庭
走過艱辛,“堅強母親”凡事靠自己
目前,朱奶奶和女兒共同生活在浙江師范大學最舊的家屬樓里,這房子是學校租給她們居住的。雖說是租,但學校后勤知道她幾乎沒有收入,免去了房租和水電費用。她的女兒因為經歷過打擊,身體狀態并不好,沒有工作也一直未嫁,生活基本上由她照顧。
對于朱奶奶和兩個兒子的關系,一些媒體在報道時總顯得諱莫如深。其實,她自己并不介意談及此,而且認為“兒子對我還是比較好的”。她說:“我兒子會固定給我一些生活費,也承擔了我平時的醫藥費。像去年5月份我不小心摔傷,治療費全是小兒子出的,都沒告訴我花了多少錢;11月住院開刀,手術費也由兩個兒子全部承擔了;還有春節前去北京參加2012CCTV體壇風云人物頒獎盛典,小兒媳陪我去了,兒子還給了我2000元零花錢……”
朱奶奶還告訴記者,她的大兒子已經下崗,目前做著一份臨時工的工作,收入不高而且忙;小兒子經商,雖說條件相對好一些,但“賺錢也很難,壓力大”。因為心疼兒子賺錢不容易,她總是盡可能不去麻煩兒子,比如那筆3萬多元的養老保險補繳費用。
去年上半年,朱奶奶從居委會得知,以她的情況,只要補繳3萬余元養老保險金,就可以享受退休金待遇,每月可以領取1000多元。她想補繳這筆錢,就獨自一趟趟地跑學校、跑檔案管理部門(她曾在浙師大做過多年的圖書館臨時工),辦理各項證明材料。她不愿再把這3萬余元“攤派”到兩個兒子身上,甚至為此找了銀行,希望申請貸款。未果后,她不得已才找兒子,希望通過兒子借到這筆錢。“兒子一開始答應出錢給我交保費,后來想想我已經這么大年紀,又猶豫了,一直沒給我錢。”朱奶奶并不諱言自己因此覺得“挺難過”,犟脾氣的她干脆下決心自己想辦法借錢交保費。
朱奶奶說:“我脾氣比較硬,兒子女兒都曾經說我是笨腦袋,認了死理就不會轉彎!睂τ谝郧暗氖,年邁的她記憶已經模糊,卻對那種“生活很苦”的感受印象深刻:與丈夫多年分居兩地,獨自照顧孩子,最窮的時候甚至需要一次次向鄰居借鹽;離婚時,三個孩子都跟著她,小兒子還未成年,大女兒也沒有自立。后來,女兒因拒絕工作分配被停發了糧票,當時小兒子在外上學,家中只能“一個人的糧票兩個人吃”。即使這樣,她也寧可過四處借糧票的艱難日子,不斷地重復“借了還,還了又借”的過程,沒有把任何一個孩子推向前夫。
去年10月,在媒體的持續關注下,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朱奶奶如愿以償地補繳了養老保險?墒,本來已經可以開始享受養老金的她,還是因為“硬脾氣”,堅持先把保險費存著,“一定要先把那些好心人借給我的保費還清了,再用退休金”。
關于生活
心懷感恩,平凡老人傳播“正能量”
朱奶奶的生活簡單了很多年,每天花半天時間鍛煉、投籃,另外半天用來買菜燒飯、做家務、看報紙。這樣的生活在去年下半年被打亂了,“微力量”讓她成了眾多媒體關注的對象。她為此過了挺長一段時間的忙碌生活:一波又一波的記者采訪,一個又一個視頻節目錄制。好在如今,媒體對“籃球奶奶”的熱度褪了一些,她得以回歸以往的生活步調。
朱奶奶說,自己年紀大了,記性不太好。可一提起幫助過自己的人,她又顯得“門兒清”。直到現在,她還能說上20多年前借給她糧票過的浙師大老師的名字;還記得女兒經歷打擊后,幫她勸慰女兒的附近小店原來的老板娘……
這一次“借”社保費的事,朱奶奶更是毫不含糊。她說:“現在的大學生人真好,是她們主動關心我這個老太婆,幫忙畫畫賣錢,通過媒體找好心人幫忙,這才讓我借到了這3萬多元錢!彼虼税阉稳A婷、佘月等人的名字記得牢牢的,希望自己能存足了錢,把她們幫忙募集來的錢還回去,“找不到捐款的人就還給浙師大微愛基金,讓這些錢再去幫助其他人”。還有杭州那位好心的老師,給了她近2萬元,她也很認真地表示:“我不會白要的,那些退休金我現在不用,一年取一次,兩年就能把她的錢還清了!
對于今年1月份的北京之行(參加2012CCTV體壇風云人物頒獎盛典),朱奶奶也反復向記者提起了“王琪”的名字。王琪不是什么大名人,而是一位負責接待、照顧朱奶奶的小姑娘?芍炷棠桃徽f到她就停不下話來:“小王對我很好,走路時時攙著我,把我照顧得很好……她體諒我年紀大,上廁所比較頻繁,就經常會提醒我‘奶奶,這里有洗手間,你需不需要去一下’……”
樂觀的“籃球奶奶”、感恩的“籃球奶奶”、執著的“籃球奶奶”……這樣的朱淑媚感動了一個又一個媒體,進而感動了無數讀者觀眾。更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她身邊的親人也對她有了更多關注和理解。比如,她的兒媳錢婷就對媒體記者表示,以前不懂老人,以后一定要多盡孝。她說:“以前我們夫妻兩個,都忙著生意,真的很少聽一聽婆婆內心的想法,以后,我們一定要盡力彌補!
愿朱奶奶能繼續快樂地投籃、更加愉快地生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