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區“失獨”家庭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計劃生育政策實行30多年來中國人口少生4億多人,我區也少生了近15萬人。當我們沉浸在取得成績的喜悅中時,“失獨”家庭這個特殊群體正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據專家估算,目前全國“失獨”家庭已超百萬,與此同時,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那么我區這一群體的情況如何呢?據統計,我區目前共有“失獨”家庭102戶,其中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趕上80年代首批執行獨生子女政策的有72戶,占71%。
獨生子女在成年后突然夭折的原因依次為:絕癥急慢性病、交通事故、溺水淹亡及其它意外事故(包括墜樓、猝死、摔死、踩死、觸電、煤氣中毒、窒息、自殺、他殺等等)。我區102戶“失獨”家庭中因獨生子女疾病亡故的有51戶,占50%。絕癥急慢性病包括癌癥、白血病、心臟病等。這部分家庭既花費了大額的醫藥費又失去了唯一的骨肉親情,人財兩空,遭受了精神與經濟雙重壓力。因交通事故導致獨生子女亡故的家庭有29戶,占28.4%。因看管不善或放任疏忽造成獨生子女溺水淹亡的家庭有12戶,占11.8%。因不慎墜樓、突然猝死、失手摔死、群體性事件踩死、觸電身亡、煤氣中毒、窒息死亡、自殺、他殺等意外事故的家庭有10戶,占9.8%。
“失獨”家庭的存在具有客觀性、必然性。中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大多數人群只能生育一個孩子,因此相對許多家庭而言,獨生子女就是家庭的全部。但是,獨生子女一旦亡故,脆弱的家庭永遠失去了孩子且今后無法再生育。家庭中的父母老人,在承受精神打擊的同時,也遭遇到了經濟困難、就醫養老難題,成為新的社會弱勢群體。“失獨家庭”主要有以下幾種狀況:
一、出現心理疾病。失子之痛如同天崩地裂,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容易陷入精神抑郁,自我封閉,甚至導致更加嚴重的心理疾病。這些家庭睹物思人、觸景傷情,不愿意與正常家庭接觸,心靈比較脆弱,情緒容易沖動,常常在思念中徘徊,在回憶中生活。多名“失獨”者坦承,他們的精神相當敏感和脆弱,普通人一句不經意的話語,就可能導致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怒目相視,或是失聲痛哭。“失獨”者是痛苦和孤獨的代名詞,無論地位高低,財產多少,心中的悲傷可能需要整個余生來慢慢抹平。
二、遭遇經濟困難。“失獨”家庭,特別是子女患病、傷殘的家庭,往往在遭遇失子之痛的同時還遭遇到經濟困難的“雙重”壓力。經調查,我區因絕癥急慢性病導致“失獨”的家庭占50%。這部分家庭在花費了大額的醫藥費之后失去了唯一的親人,經濟狀況非常拮據。
三、面臨就醫養老難題。除了精神上失去寄托外,“失獨”家庭還面臨就醫、養老的現實困難。目前現有的醫療保障和養老體制還不夠完善,子女贍養父母仍然是現階段養老保障的主要方式,因此“失獨”老人缺乏就醫、養老保障。有“失獨”對象說,一想到生病無人護理,動手術無人簽字,進養老院無人擔保,死后無人料理后事等,他們就會感到異常無助和莫名恐懼。
四、存在社會穩定風險。生活在強烈的情感刺激中,“失獨”者身心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病態。恐懼、自卑、自責、內疚,讓“失獨”者畫地為牢,在想念、孤獨與病痛中掙扎余生。他們的情緒就像一顆顆不穩定的炸彈,敏感如斯,一點即燃。可能會將怨恨轉嫁到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及現有的社會就醫保障和養老制度上來。
“失獨”家庭的出現是個新問題,對社會管理創新提出了挑戰和要求。解決這一問題,當拓寬思路,多管齊下,從根本上給予“失獨”家庭經濟支撐和精神寄托。
一、心理疏導、精神撫慰。102個家庭,對于全區近60萬人口來說,確實是“少數”,但是這“少數”,對于具體一個家庭來說,就是一切,就是全部。孩子是中國父母的希望和保障,所以中國人把兒女看得比天還大。失去了唯一子嗣的家庭,父母容易陷入自行封閉的狀態,精神瀕臨崩潰。基層組織首先應對“失獨”家庭抱以真切同情,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關注“失獨”家庭問題,從日常照顧、心理疏導等方面加大對“失獨”家庭的關注、關懷。特別是村(居)應該為“失獨”家庭提供以歸屬感為核心的心理支持,及時對“失獨”群體進行心理疏導及關愛,撫慰受傷的心靈。工會、共青團、婦聯、計劃生育協會等群眾團體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組織志愿者隊伍、大學生、部隊官兵等青年群體,與“失獨”家庭結為國策親戚,為他們提供精神慰藉和親情撫慰。開展對“失獨”家庭的心理咨詢、生產幫扶、生活照料等關愛活動。
二、生育關懷、政策幫扶。對少數還有生育能力及生育愿望的“失獨”家庭,醫療衛生部門和計劃生育指導站應免費提供生育幫助,如取環、B超、抽血等孕前檢查及孕期指導等。對需要進行人工輔助生殖的“失獨”家庭,幫助聯系醫院生殖健康中心,盡可能的方便“失獨”家庭并幫助解決部分費用。“失獨”家庭有領養、過繼愿望的,民政部門應簡化手續、優化程序、優先領養、減免費用。一位有收養意愿的“失獨”者說“只要善良、孝順就好,我們會真心待他,他要是想讀書或者學點技術的話,我們也愿意出去干活為未來的孩子攢學費,我們總覺得有了孩子,身體就會好起來,即使是出去干活,那也是幸福的,因為生活有了新的期待。”如此選擇的為數不多,全區有生育意愿的僅16例,有收養愿望的僅5例。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提供政策和財力上的支持,讓他們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三、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保障“失獨”群體病有所醫,每年繳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費用由各鄉鎮(街道)或區級財政全額承擔。保障“失獨”群體老有所養,調查中有50%的“失獨”群體是獨生子女因疾病死亡的,其中大部分家庭為此付出了大額的醫藥費造成生活困難。如未達到農村或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也應納入低保;年邁體弱者有入住養老院養老愿望的,要參照“三無”老人優先入住;愿意在家養老的,村(居)干部定期看望及關心、關懷。對那些確因“失獨”而陷入養老困境的,政府要全面解決其養老問題。積極探索定制“失獨”家庭養老保險、疾病身故保險、意外傷害身故保險、意外傷害醫療保險、殘疾保險、燒傷保險以及女性重疾病保險,重點解決這些家庭的養老和醫療困難,真正保障這一人群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合力幫助他們在社會的關愛中找到心靈的慰藉,使其能安度晚年。要用特別制度來改變病人手術需要有人簽字、進養老院需要有人擔保的現狀。
四、關心關懷、特別扶助。由政府埋單為獨生子女家庭建立特殊保險制度,以互相保障的模式為“失獨”家庭增加新的養老支撐點。為強化獨生子女政策的人道色彩,凡出現獨生子女意外亡故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經濟撫恤。對符合計劃生育特別扶助條件的對象一律享受特別扶助,直到亡故為止。低保和特別扶助不沖突。基本符合獎勵扶助金的對象全部納入獎勵扶助。要推廣普惠政策,爭取讓全區所有“失獨”家庭都能享受到至少一項扶助政策。截止去年底,享受政府各類獎扶補助的有64戶(其中“低保”的有2戶、“五保”的有1戶、享受政府特別扶助金的有55戶、享受獎勵扶助金的有4戶、享受公益金的有2戶)。
五、預防疾病、加強教育。獨生子女意外亡故,疾病占首位,其次是車禍,再次是溺水,然后是墜樓、摔死、觸電、煤氣中毒、自殺等等。由此可見衛生部門、計生部門的婚前和孕前醫學檢查、“三優”促進工程以及提高全民醫療衛生保健水平是何等重要。教育、交通等部門應定期對在校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素質教育,將生命教育融入到孩子們的人生中,加強交通、防水、防火、防電等知識宣傳,提高防范風險的能力,減少因溺水、交通事故、火災等引發的“失獨”問題。
“失獨”家庭全世界都有,我國的“失獨”家庭是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背景下產生的,這些家庭為國策作出了貢獻,這些家庭需要全社會的理解、關心,政府的重視、幫助,相關部門的關懷、關愛。只有如此,才能讓他們不再孤獨,生活得有陽光、有尊嚴。
(作者系婺城區計生局局長、副局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