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之風讓人拍手稱快,但整個社會不無顧慮:
顧慮一:成一陣風,風吹過,“改過來又變回去”。擔心成為“一陣風”,是因為人們心底的疑慮還在。過去,我們也曾在減少會議、砍掉文件簡報、壓縮“三公”開支上有過不少舉措。但勿庸諱言,大多時候是雷聲大、雨點小,往往風刮過一陣,也就不了了之。
當前,整個社會已經切身體會到了改作風的成效,但我們還是隱隱擔心:改作風能否持續下去,效果能否保持住?
有專家指出:“改進工作作風在我國決非新名詞,不僅不是新名詞,反而還出現過‘改進-回歸-再改進-再回歸’的循環怪圈。”之所以會陷入這種怪圈,是因為制度保障及懲處不力,不僅在如何轉變作風上缺乏具體事項的列舉,而且對公然違反者也缺乏懲處。久而久之,官員們自然故態復萌了。
顧慮二:矯枉過正,過了頭難免不長久。“八項規定”推行以來,會議越來越短,講話越來越實在,但是一些地方的極端做法令人哭笑不得:如某地要求干部下鄉調研自帶干糧,某地“兩會”期間部分委員、代表大呼會議伙食“吃不飽”……
在一些地方的政府機關,美其名曰的“嚴格執行”,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事實上的“矯枉過正”。這樣的改作風既不符合工作實際,也不符合人之常情。
顧慮三:擔心陽奉陰違,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尷尬境地。受訪干部們普遍擔心:一些習慣了吃喝要高檔酒店、調研要層層陪同、開會要長篇大論的官員,深知“槍打出頭鳥”,可能迫于形勢有所收斂,在這段時期,他們可能不敢亂動,但不排除會想方設法探尋底線,尋找新的“機會”。
對這種陽奉陰違的干部,大家稱之為“變臉”:群眾面前一個樣,私下另一個樣。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干部還存有僥幸心理,認為自己有著瞞天過海的高明手段,既落了個作風清廉的好名聲,又能中飽私囊、滿足一己之私欲。這樣的干部多了,結果便是不良風氣雖然有所遏制,但鋪張浪費依然普遍存在。而“玩潛伏”的陽奉陰違現象,也對監管提出了挑戰。
針對這種情況,專家建議相關部門及時采取相應的手段,從源頭上進行管控。改作風,需建立橫向綜合、縱向垂直的監督體制,使地方監督機構既獨立于被監督對象之外,又擰成一股繩,敢于并有能力行使具體到位的監督權。
顧慮四:擔心作秀,成為相視一笑的形式主義。改作風的本質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無論是中央的“八項規定”,還是各地的“嚴格約法”,不是讓官員去秀廉政、秀親民、秀簡樸,好像形式上越不花錢,穿得越破、吃得越差就越顯示親民。
老百姓需要的是干實事的干部,華而不實的作秀本身就是風氣不正的表現。有受訪干部說:“改作風,其實質應該是‘作風回歸’,發自內心、由內而外地轉變以往那種高高在上、居高臨下、脫離群眾的陋習和歪風,重拾優良傳統,拋掉功利主義,拋掉形式主義,拋掉沒用的華麗包裝,拋掉一切影響我們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包袱,拋掉影響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桎梏,輕裝前進。”
所有顧慮歸為一點:最擔心出現反復。不良作風也好,腐敗也罷,均可能變本加厲。若如此,則公眾被清廉、清正、清新之風喚起的對黨的信任感將會大打折扣。
如何打消這些顧慮,讓干部放下包袱,讓群眾不再失望?
嚴格控制宴請預算,制度和監管雙管齊下。不妨借鑒一些企業的成功經驗,如嚴格控制宴請預算并計入個人賬戶,量化績效考核目標,同時提高違規成本等等。通俗地說,就是制度和監管雙管齊下。
“三公消費”精細化、透明化。在規范“三公消費”上,我們仍停留在遮遮掩掩的地步,有的單位遲遲不予公開,有的單位公開了總額,是否真實也無從核查。有受訪干部說:“按道理講,‘三公消費’精細化、透明化并不難,就看有沒有公開的決心和勇氣。”
把權力關進籠子里,特別是“一把手”的權力。反對浪費應從“一把手”抓起。“如果你看到哪個單位吃喝浪費成風,那么很有可能是這個單位的‘一把手’有這個毛病。把‘一把手’的嘴管好了,這個單位的風氣就會好很多。”一位受訪干部這樣表示。
改作風未來的路還很長,讓這陣清風經受住考驗,長久吹下去,是我們的最大期待。
——資料來源:2013年第6期《人民論壇》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