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婺城區司法局社區矯正科科長黃玲英
如何讓社區服刑人員切實感受到社會的真情和溫暖,讓他們重燃希望,更好地回歸社會?黃玲英說:“要依法行政、抓好底線、幫困扶助、以心換心。”從2008年底走上社區矯正崗位開始,黃玲英一直秉承這樣的信念,并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解決社區矯正人員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實際困難,讓更多社區矯正人員沐浴在司法陽光下,也讓社區矯正這種新型的行政執法方式在全區取得良好的推廣。
2008年底,黃玲英從檢察院公訴科調往婺城區司法局社區矯正科,擔任副科長職務。剛上任時,社區矯正在全區還處于起步階段,全區僅有城中街道與蔣堂鎮兩個試點。面對“社區矯正”這四個陌生的大字,大部分人的印象仍是模糊不清,矯正人員鬧情緒、矯正人員家屬不理解的情況時有發生。黃玲英的工作,就在這樣的困局中展開了。
“社區矯正是集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幫困扶助等功能于一體,在監督管理社區矯正人員的同時,提供技能培訓、過渡安置、就業指導等教育幫扶服務,是中央提出的司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司法以人為本的體現。”在黃玲英眼中,這樣一項寬嚴相濟的政策顯然有太多的好處,“服刑人員在指定范圍內可以正常生活、工作,不用和社會脫節,一些酒駕等服刑人員也不會因進入監獄沾染上搶劫、殺人等重刑犯的惡習”。但社區矯正畢竟實施不久,很多服刑人員以為被判緩刑或者假釋就代表自己沒事了,不需要再參加社區矯正,抵觸情緒十分強烈。
面對困境重重的工作,黃玲英卻并未怯懦。她嚴格把關,認真審核每一份審前調查材料,主動調查走訪疑難復雜案件,抓好司法所入矯宣告工作;定期組織召開司法所長例會和矯正協理員會議,與檢察院、法院等開展聯合執法檢查,通過查閱檔案臺賬、手機區域監管巡查和詢問社區矯正人員、“5+1”監管小組成員,對發現的問題當場書面提出整改意見及要求;與金華監獄聯合開展每季度一次的“新生之旅”矯正人員警示教育活動,大大提高了他們矯正的自覺性;重點抓好每月一次思想匯報和教育、社會服務、走訪家訪、考核懲處、出入境報備等工作,并強化“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建立社區矯正領導聯系點制度。
在她的努力下,2012年全區累計接收社區矯正人員265名,期滿解除矯正222名,對違反監督管理規定的矯正人員警告9名,裁定撤銷緩刑3名。截止12月底在管社區矯正人員475名。刑釋解教人員銜接率100%,已銜接的刑釋解教人員建檔率100%,幫教率100%,農村籍安置率100%,城鎮籍安置率97.7%,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內,社區矯正工作碩果累累。
目前,雖然社區矯正工作仍然面臨缺乏執行力、社會知曉率不高、經費緊張等問題,每天的工作量極其繁重,但黃玲英和她的同事們并不覺得累。正如黃玲英所說,“只要能夠讓越來越多的矯正人員順利回歸,重新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