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對政府提出的批評意見不少,有的還很尖銳。一些政府部門官員強作解釋,話卻講不圓滿,結果又招致代表委員質疑。政府要接受人民監督,代表委員對政府的批評,實際是人民對政府的批評。
批評所及,意見所指,涉及政策制定、官員言論、行政方式等各個方面。這里有一段全國政協委員張明森的批評意見:
近年來,各級政府的一些部門,打著改革的旗號,有事沒事就閉門躲在辦公室里制造點新的政策、新的制度、新的考核規則什么的。有的不切合實際、不符合常理和當前的社會情況,但他們憑借所在部門的權力,動不動就發布出來,搞得整個社會浮躁、人心惶惶……出臺政策要慎重,修改政策要穩重,改變政策更要慎之又慎。
很刺,卻是實話。
政府手握行政大權,一舉一動無不事關民眾利益。推一項政策,做一個決策,表一個態度,都牽動民眾的神經。一個閃失,其公信力、權威性就會受到損害,代價難以估量。
因此,有必要提一條政府守則:善思、謹言、慎行。
公共政策、經濟政策的制定,是一項極為復雜細致的“科研”工作,只有切合實際的、符合規律的政策,才能得到切實貫徹。其前提是,確定政策前,需要深入了解真實的情況,需要有不帶利益取向的專家智庫的支撐,需要瞻前顧后想明白。此所謂善思。借助于現代信息手段的高度發達,社會各群體、各利益階層的聲音都會被放大,在萬千種音調中,如何判別定奪,權衡各方,也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商。拍腦袋的政策、情緒化的政策、被某種輿論裹挾的政策,因其不具科學“基因”,必然多變不定,由此,也使社會各方預期不定。
說到謹言,建議敏感部門的高官別隨性發話。就在寫這篇文章時,一眼看到住建部一位副部長說了:20%房產交易稅不得轉嫁給購房者,否則嚴懲不貸。仿佛他就是市場的法官。此話一出,立即引來圍觀。市場供大于求時,別說稅負轉嫁不了,房價都得由買方決定;求大于供時,稅負往哪里轉嫁也只能由市場決定。官員的狠話有用嗎?虛言厲色能管住市場交易行為嗎?類似的官員的隨性而言也時有耳聞,非但沒有了嚴肅性,更引發種種議論。
按照法治政府的要求,政府的各項行為必須限制在法治的框架內。所謂慎行,便是依法行政,而不是按意志做事。
——資料來源:2013年3月13日《文匯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