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雙:習武固本,發(fā)揚傳統(tǒng)
采訪余麗雙之前,并不知道她是一位姑娘,所以見到她時,記者有些意外:她個子嬌小,身高不足1.60米;她年紀很輕,只有28歲。可這個她,卻在金華市區(qū)四牌樓開辦了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伏羲武館。這個創(chuàng)辦于2012年8月的武館,如今已擁有100多位學員。深入采訪后感受到,她確實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武林高手。
余麗雙也是葉子奎的徒弟,2008年開始跟著他學習岳家拳,兩年后因故離開金華,遂結束學習。不過,余麗雙至今沒有放棄練習岳家拳套路,還在浙江國際傳統(tǒng)武術比賽中拿下了岳家左右連環(huán)拳、岳家雙手連環(huán)刀兩項第一。對岳家拳,余麗雙之所以能成為“后起之秀”,是因為她其實出生科班——13歲進入武術學校學習,后又考入浙江師范大學體育系武術專業(yè)進行了深造。
余麗雙是蔣堂人,從小愛看武俠片,看的多了,自然喜歡上了中國功夫。同時,因為她從小體質較差,經常生病,便十分希望自己能學習武術,以增加體質。小學畢業(yè),麗雙纏著父母要求上武術學校。母親很不贊同,認為女孩子不該學什么武術;父親卻表示支持。于是,擰不過父女倆的意見,母親最終妥協(xié),小麗雙順利進入蘭溪一家武術學校就讀中學。
剛進武校,余麗雙覺得很不適應:在這里,兩個星期才允許回一趟家,衣服必須自己洗,每天早上要5:30之前起床,跑著上下蘭溪橫山。最重要的是,教練還很兇,比如跑橫山時,如果你跑不動了,停下來或者走著前進,跟在后面的教練就會一棒打在你屁股上。盡管不適應,余麗雙卻很珍惜這個習武機會。比如,因為訓練而磕了、碰了,身上有傷、有淤青,回家被母親發(fā)現(xiàn),母親便心疼地勸她“回來算了”。幾次以后,余麗雙在發(fā)現(xiàn)身上有傷時干脆就不回家了,而且即使回家也絕不再說自己在學校的種種不適。
所幸,孩子的適應能力是最強的。余麗雙很快適應了武校的生活,加上她的執(zhí)著和堅韌,逐漸成了學校的尖子生。15歲,她就開始代表學校外出參加各種武術比賽,拿回了各種等級的眾多獎牌。當然,要在短時間內出成績,所付出的代價可想而知。余麗雙告訴記者,為了最精準地掌握技巧,當時,她每天早上要打20多個套路。教練會在一旁認真盯著,只要有一個動作稍不到位,就必須整個套路從頭開始。這樣的打磨,成就了她一塊又一塊不同等級的金牌。
如果說武術的根基是在武校打下的,那么余麗雙對武術精神的理解,更多源自大學生活。其實,武校畢業(yè)后,她已經有自立能力。可她覺得不夠,希望得到深造。她的堅韌性格再次發(fā)揮作用:雖然文化課程比較落后,可她咬定目標,全力以赴地追趕,最終如愿以償。接受了浙師大的精神文化洗禮,余麗雙對武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因此有了如今伏羲武館的館訓:大忠大愛是為仁;大孝大勇是為義;自強不息是為禮;剛柔相濟是為智。
武館取名“伏羲”,不少人覺得拗口,余麗雙卻說:“這是我很多年前就取好的名字。我認為,人不能忘本,而伏羲正是中國神話里創(chuàng)造人類世界的大神。”正如她確定的館訓一樣,余麗雙在努力,將中國武術之精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傳遞給到她武館學習的學員們! (記者姜景芳)
新聞鏈接
岳家拳是較為完整地流傳下來的中國古代拳種之一,為抗金名將岳飛在與敵作戰(zhàn)中結合傳統(tǒng)優(yōu)秀拳法拳理所開創(chuàng),流傳至今已800多年。岳家拳博采各種拳術的精華,技擊風格獨特。最初用于軍中短兵作戰(zhàn),具有重實戰(zhàn),攻防結合、且防且攻的特點。發(fā)展至今,岳家拳已有豐富的武術系統(tǒng):武德修養(yǎng);練功手法、步法、硬功練習法;岳家拳核心套路:左右連珠、八角連三、法連等諸拳路;八母棒、五行锏、十宗劍、柔功單刀、手巾花套路;擒拿、點穴秘術;岳家拳柔術功法、拳術理論的研究;中醫(yī)藥理論及藥方,保健養(yǎng)生等方面的內容,自成系統(tǒng),內容豐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