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乳濁釉瓷成為陶瓷史上一大突破
婺州窯過去鮮為人知,其歷史面貌始終不太清楚,至今關于婺州窯的內涵也仍有爭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通過文物普查以及搶救性墓葬發掘,發現婺州窯延續時間相當久遠。在2009年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相繼發現了山下周、青陽山新石器遺址,經過發掘,出土了平底盤、圜底罐、雙耳罐、大口盆等器物,年代在9000年左右,因此,可以認為婺州窯的年代跨越了9000多年。婺州窯的產品種類豐富,制瓷工藝先進,是浙江窯業史上的重要一頁。
金衢盆地瓷土質地大致相同,其產品形狀與胎色基本相同,故學術界將金華、衢州兩地的古窯稱為婺州窯,根據《湯溪縣志》縣志記載,原湯溪縣內就有窯址120多處,從數量上來說,比浙江越窯、龍泉窯更占優勢的一個窯系。這在我國陶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婺州窯以生產青瓷為主,兼有黑、褐、乳濁釉和彩繪瓷,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古陶瓷專家馮先銘在《中國陶瓷史》中指出,婺州窯在唐代以前僅次于越窯。茶圣(唐)陸羽在《茶經》中將婺州窯列為全國第三名窯。婺州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是浙江瓷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婺州窯在不斷的創新中得到了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瓷器燒紙方法上,在胎、釉方面都有了創新,尤其體現在釉色上。
乳濁釉瓷是在青瓷燒制過程中,受到窯變現象的啟發后,而專門研制開發產生的,婺州窯早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褐釉斑點裝飾,打破了單色的傳統產品,為乳濁釉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唐初青瓷技術的迅速發展,對青瓷中的窯變效果的改進與提高,加快了婺州窯乳濁釉瓷的研發,使釉色進一步成為美化瓷器的手段。乳濁釉瓷的乳濁釉純是兩液相分造成的,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殘留晶相。唐代研制的乳濁釉瓷,這種具有螢光般幽雅藍光的瓷器出現,是青瓷工藝的一個突破與創造,成為婺州窯的一大亮點。
婺州窯乳濁釉的研發成功,打破了乳濁釉是北方創建于北宋的傳統觀念,因此,在婺州窯范圍內發現唐代乳濁釉瓷窯,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大突破。
唐以后婺州窯乳濁釉的燒制,以宋.元最盛。通過普查發現,鐵店窯最為突出。關于婺州窯乳濁釉的形成與發展,在學術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元代的婺州窯乳濁釉是因南宋遷都臨安,而受北方鈞窯影響后發展起來,因此將婺州窯乳濁釉歸為南鈞或者仿鈞;馮先銘在《中國陶瓷》中認為:“在漫長的時間里,一般認為凡鈞瓷均屬河南地區產品,各地鈞窯系陸續被發現之后,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值得注意的是,在江南地區發現的仿鈞窯的窯址,浙江金華鐵店是近年發現的一處重要鈞窯系窯址,以往只知道在明代江蘇宜興有仿鈞窯,稱為宜鈞,廣東石灣也有仿鈞,稱為廣鈞。而浙江地區向以燒制鐵釉還原焰青瓷為主,而且有2000多年歷史傳統,金華鐵店窯的發現是出人意外的。金華鐵店窯的的發現,使我們得知鐵店窯燒制仿鈞還早于江蘇宜興和廣東石灣。這個發現也為韓國新安沉船打撈的一批元代鈞釉器物找到了窯口歸屬,鐵店窯附近還有一些窯址,有計劃地調查發掘將為進一步研究浙江仿鈞窯瓷窯與北方鈞窯的關系以及對外傳播等為題,提供更多實物資料。”而另一種認為元代婺州窯乳濁釉,是婺州窯在唐代創造發明的延續與發展,貢昌在《婺州古瓷》中闡述到:“唐代早期婺州窯在生產青瓷的基礎上,創燒出乳濁釉,這種乳濁釉從唐代早期創燒以來,一直延續到元代,盛行不衰。唐代婺州制瓷工匠在燒制青瓷的基礎上,成功地創燒出乳濁釉瓷。這種具有螢光般幽雅藍光的瓷器的出現,是青瓷工藝的一個突破和創造。直至元代,婺州窯乳濁釉瓷繼續燒制,并取得了狠大的進展。”
至于婺州唐代乳濁釉與元代乳濁釉二者之間是獨立現象還是傳承關系,有待于進一步的考證和研究。但是,在金衢盆地婺州窯乳濁釉的發現,對于認識婺州窯的歷史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婺州窯乳濁釉瓷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品類:一次燒制,兩次上釉,當時獨一無二
鐵店窯主要燒制青瓷、褐色瓷、乳濁釉瓷等種類,其價值主要在于乳濁釉瓷的特色。乳濁釉是一種二液相分相釉。又稱窯變釉,花釉。燒成后,呈天青、天藍、月白色,具有玉石質感和螢光般幽雅的藍色光澤、晶瑩美觀、釉面滋潤、渾厚,更增加了瓷器的美感。鐵店窯乳濁釉瓷非常發達,因掛釉很厚,沒有透明感,像蛋白石或牛乳中溶以顏料一般,故有乳濁釉之稱。
與當地青瓷一次上釉方法不同,它是兩次上釉,一次燒制。第一次浸釉,釉層極薄,待第一次浸釉晾干后,再浸上第二次釉,然后一次燒制成功。由于二次浸釉,在釉與露胎交接處留下二次浸釉的痕跡。兩次浸釉與一次浸釉,呈色不同。僅浸一次釉的,釉面呈褐色;只施第二次(乳濁釉)的,釉面呈天青色,但不潤,比較灰暗。經兩次浸釉的,則釉面滋潤,色澤鮮艷。由此可見,第一次浸釉,僅起到化妝土的作用。從部分標本來看,上述現象特別明顯。根據專家研究表明,婺州鐵店窯的兩次上釉,一次燒制的先進工藝,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
鐵店窯乳濁釉瓷與北方同時期乳濁釉瓷有明顯的區別,表現出南方的地域特色。鐵店窯的釉面光潔滋潤,成色瑰麗,而北方的釉面多棕眼,光澤較差;鐵店窯的裝飾多用模印貼粘、泥條捏壓、弦紋等手法,北方的裝飾多用堆貼、鏤雕、紅斑等手法。
鐵店窯燒制的主要產品為乳濁釉、青瓷、黑釉三大類。以燒制乳濁釉瓷產品為主,產品有碗、盤、罐、瓶、壺、杯、花盆、三足鼓釘洗、鬲式爐、盂、燈臺和燈盞等,品種較為豐富;青瓷產品類型同乳濁釉瓷大體相同,色澤青灰,釉色鮮亮。
(一)、胎質、胎色
該窯燒制的乳濁釉瓷,根據用處的不同,胎骨有厚有簿。如花盆、鼓釘三足洗,瓶等大型器物,胎骨厚重。又如各種規格的碗等小型器物,外形美觀,胎骨較薄,便于使用、觀看。胎色一般呈暗紫色或深灰色,部分呈灰色,露胎部分呈淡紫紅色。
(二)、裝飾
該窯乳濁釉瓷裝飾手法有捏壓、模印、劃紋等。捏壓裝飾多用在花盆一類產品上,如雞冠花紋,俗稱木耳邊紋,捏壓在花盆口沿部分;鋸齒形紋則捏壓在花盆下腹部分。模印裝飾多用在鼓釘三足洗上,如獸頭足多模印貼粘在鼓釘三足洗上,鼓釘紋主要裝飾在鼓釘三足洗口沿外和敞口罐頸上。劃紋也多用在花盆上,多劃為弦紋。除此以外,大部分產品為光潔素面。
(三)、釉色
該窯乳濁釉是一種二液相分相釉(又稱窯變釉,花釉)。這種釉具有螢光一般幽雅的蘭色光澤。大部分產品釉色呈天青色,小部分呈天藍、月白色。
(四)、施釉技術
施釉技術: 與當地青瓷一次上釉方法不同,它是兩次上釉,一次燒制。第一次浸釉,釉層極簿,待浸釉曬干后,再浸上第二次釉,然后一次燒制成功。在釉與露胎交接處留下二次浸釉的痕跡。兩次浸釉與一次浸釉,呈色不一樣。僅施第一次釉的,釉面呈褐色;只施第二次(乳濁釉)的,釉面呈天青色,但不潤,比較灰暗。經兩次浸釉的,則釉面滋潤,色澤鮮艷。
(五)、制作
均為拉坯輪制。大型器物,如花盆、瓶等內壁多有壓痕,外壁光潔;小型器物,內外修飾平整光潔。
(六)燒制方法燒造方法
窯具中不見匣缽,僅見墊具和各種規格的墊圈、墊餅,說明該窯采用疊燒方法燒造,而不是用匣缽裝燒。從產品留有的痕跡來看,如大小規格不同的碗,采用同一規格碗疊燒;鼓釘三足洗一類產品,放在墊具上燒造,故外底不施釉;洗上疊燒碗、瓶類產品;爐、高足杯兩種產品,是把高足杯放在爐中疊燒;瓶類產品,規格相同,是口對口疊燒而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