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農村建設中保護古建筑“我們村的敦倫堂修好了”。日前,瑯琊鎮上盛村書記盛明軍興奮地告訴記者。在盛明軍的帶領下記者再次走入敦倫堂,去感受這座古建筑的獨特魅力,這座經歷700多年風雨洗禮的古建筑在新農村建設中重新煥發生機。
根據村志記載,上盛村建于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上盛村始祖園二,原居住在蘭溪靈泉,因隨友游閑,來到青峰山脈一帶,看到青峰翠疊,涓涓流水,茂盛森林,廣闊荒地,其風景地理之好,萌生留居之意。當時因不滿朝廷施政,有識之士紛紛造反,為鎮壓造反,朝廷征民應敵。園二是博士學位,按當時規定園二不在應征范圍之內,但兵員少,園二也列入應征對象,為躲應征,園二公攜帶二子遷移上盛。
時隔五代,大約離園二公遷移上盛100年左右,到了排行千慶重次大,名敦忠的子孫手上,由于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又連續幾十年的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家庭豐實,牛羊滿山,糧食滿倉。敦忠學位博士,見多識廣,朋友眾多,最要好的朋友恰在金華府任府太爺。時值府太爺生日,敦忠上門祝壽,倆人在閑談時,敦忠想在家鄉建一廳堂的想法告訴府太爺后,府太爺欣然狂喜,當即答應捐助磚瓦,以圓朋友之情,友誼之長倫。蘭溪靈泉祖上也捐來白銀20兩,而造廳堂所用樹木就在當地山上砍伐,在敦忠四十歲時,建了580平方的前廳。府太爺前來祝賀,并送來親筆題詞的“敦倫堂”牌扁,在當時府太爺題詞是十分榮耀和威嚴的事,故在當時七品以下的文官經過敦倫堂時得下轎,武官得下馬。
時過700多年,由于年久失修,加上缺乏保護,敦倫堂早已失去昔日的風采。記者去年曾在在敦倫堂內看到,四處呈現出殘敗氣象:斷壁殘垣,窗欞破落,青磚碧瓦殘缺,屋頂多處現出“天洞”,柱子門板已現霉爛。前幾年,上盛村雖然對敦倫堂進行一些外墻粉刷等簡單維修,但因資金有限沒有徹底修復。
去年9月,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上盛村結合新農村建設,啟動了敦倫堂全面修復工程。文物部門派來專業人士對敦倫堂進行評估,專業人士認為很有保護意義,并估算維修敦倫堂需要資金200萬元左右。面對這筆維修費用,上盛村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另一方面在維修時想盡辦法節省費用,如一些柱子就更換損壞部分,一些村民得知要修復敦倫堂紛紛捐出木材,目前整個修復工程僅花費50多萬。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敦倫堂恢復了昔日的面貌,成為上盛村新農村建設的又一亮點。
“老房子要有人住,有人打理才好。”盛明軍告訴記者,修復后的敦倫堂當作上盛村老年活動室,這樣不僅保護了古建筑,還可以為老人們提供一個寬敞的活動場所,讓古建筑在新農村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