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經濟形勢復雜的當下,素質性、結構性矛盾與宏觀環境的變化交織在一起,經濟轉型升級之路形勢催人。因此,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機器紅利”替代“人口紅利”,是加快婺城工業提升發展、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的必由之路,也是人們對婺城制造的期待之一。而記者在采訪中也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只有加快設備更新步伐,才能掌握發展主動權,擁抱新的發展機遇
——喜看婺城工業企業推進“機器換人”加快轉型升級
2012年,婺城區工業總產值突破300億元大關,達356.8億元;179家規上企業實現規上工業產值179億元,分別是2001年建區時的6倍和16倍,并涌現出50家億元“小巨人”企業。一串串數據,見證了婺城在發展工業經濟取得的一個個新突破,打造“工業強區”創造的一項項新業績。
成績固然可喜!但婺城工業起步較遲,底子薄、總量小的現狀未得到根本改變,大量產品仍舊是低端制造,低成本制造,低價格競爭,依靠的是傳統生產方式,依賴的是低廉生產力和低水平擴張。
如何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做強工業、做大總量、優化結構、提升層次,從而促進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婺城區委區政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舉全區之力,把“工業強區”戰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戰略來抓,把新型工業化作為今后工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伴隨著新型工業化發展目標,婺城區提出了“騰籠換鳥”、“機器換人”、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戰略構想,連續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以設備投資為重點的有效投入,提高企業裝備自動化水平和企業勞動生產率,調動了企業引進先進設備、加大工業生產性投入的積極性,不少企業初嘗“機器換人”甜頭。
6臺“機器人”,頂100多熟練工人
聽說婺城農機企業“萊恩農裝”自2010年請進了6位身價不菲的超級“員工”——瑞典ABB焊接機器人后,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產品品質迅速提升,主打產品收割機,僅今年上半年就攬下了5000臺訂單,還出口到了越南、孟加拉國、臺灣等地。該公司也成了全國農裝制造企業中首家引進全自動機器人的企業。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機器人”有如此能耐?記者日前到“萊恩”一探究竟。
走進高大而寬敞的車間,一眼就看到了排成一溜的3個工作單元,共6臺“機器人”。走近其中一個工作單元,只見兩個“機器人”配合默契,輕輕伸展它們靈巧的機械手,在收割機底盤焊點上閃轉騰挪。機械手與焊點接觸,焊花飛濺,蔚為壯觀。全部焊接完成200多個焊點,只要半個多鐘頭,而工人只需按下機器按鈕,站在旁邊看著就行。
公司老總高福強告訴我們,“機器人”焊接和人工焊接相比,最起碼有三個方面的優勢,一是勞動力大大減少,按照年產1萬臺收割機的產能,每天起碼要焊接40套底盤,如果全部要人工焊接的話,最起碼要100人;而采用機器人焊接,只需6人就能輕松搞定;二是全程自動操作,確保了焊點的一致性、可靠性和準確性,也避免了漏焊,產品質量穩定性好;三是工人勞動強度降低,勞動生產率提高,對工人的技術要求相對降低,而工人的收入卻相應得到提升,有利于員工隊伍穩定。
全自動焊接機器人的投入使用,使萊恩農裝用工人數大為減少,一年能節省人工成本近七百萬元。在企業普遍面臨“用工難”、“用工貴”的今天,顯然收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經濟效益明顯。
用轎車生產工藝、設備制造農機,使萊恩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步履鏗鏘,發展也愈來愈好,僅一年時間,產值便突破兩億元,今年有望達到五億元。高福強說,“隨著高速插秧機項目的上馬,未來公司還將加快機器換人步伐,在裝配線引進裝配機器人,替代大部分裝配線員工。”
機器換人省人工,在婺城很多企業中已成共識。記者從區經濟商務局了解到,春節過后,企業來找政府部門幫忙解決招工難的企業,比去年明顯少了。
新型流水線,生產效率提升6倍
萬里揚集團,是國內商用車變速器生產制造的知名企業。昨日記者在該企業總裝車間流水線看到,工人們正按部就班地進行裝配作業。一條長約100米的流水線,不到10名工人。
李躍強是公司的老職工了,在裝配車間,他的工作是裝配變速器,以前需要自己到上一道工序的地方把產品搬過來。“一個變速器重30多公斤,輕的也有20多公斤。”他說,一天工作下來,能裝配5臺就不錯了;由于工作強度大,人總覺得很累。
為了提升裝配水平,2008年,萬里揚與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合作開發這條“智能化裝配生產線”,并與2010年進行技術改造,淘汰手工裝配老設備,換上了新型流水線設備。
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已發生了變化。“改用流水線后,只需把變速器掛上流水線,就會自動送到下一道工序的工人面前,減少了人工搬運環節,人輕松多了!”李躍強高興地說。
集團辦公室張曉聰介紹說,新型流水線投產后,人員縮減了近一半。人雖然減少了,產能卻增加了,生產效率比改造前手工裝配提高了6倍以上。“不僅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各工序之間更加細化更加專業;以往成品在搬運過程中,難免會磕磕碰碰,造成損壞,現在通過流水線,基本避免了此類現象發生。”
作為變速器行業的領軍者,萬里揚高度重視“機器換人”,從2008年開始就啟動這項工作,使之成為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近5年來,公司投資10億余元開展了“年產5萬臺重型汽車變速器技改項目”、“年產6萬臺全鋁殼高檔輕卡變速器技改項目”等一系列省、市重點技改項目,通過引進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高精端數控生產設備,對公司產品的升級,產能的整合,資源的優化配置等工作,通過實施“機器換人”,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有力推進企業戰略轉型升級。目前,公司有各類生產設備3700多臺套,其數控設備占92%以上。
萬里揚集團董事、銷售總監任華林說,近年來,在資源、能源、用工等日趨緊張、環境承載日益受限、國際市場風云變幻的大背景下,企業如果再以量取勝、低產品附加值等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隨著資源要素的日益緊張,單純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消耗而生存的企業將面臨重大的問題,“機器換人”,勢在必行。2008年開始,特別是2010年上市后,公司充分利用資金優勢,通過實施技改項目,大規模引進了數控智能化的高精尖生產檢測設備,大大減少了勞動力成本,而且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設備革命”,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趨勢
在“機器換人”的企業隊伍不斷蓬勃壯大之時,也有一些企業家對于技改投入心有不舍。在目前傳統產業已進入微利時代背景下,他們往往會陷入慣性思維:投入機械設備和采用人工生產模式哪種劃算?
但這樣的取舍,在任華林看來,根本不能算作問題。“企業不應該只計較眼前的投入和產出比例,而應該看重設備投入能給企業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變化。如果一個企業掌舵者的眼光只局限在眼前是否賺錢的問題上,那么這個企業很難會有長遠的發展。相反,只要把握好發展趨勢,認定發展目標,就算眼前吃點虧,也都會賺回來的。”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資源要素的日益緊缺,機械化和自動化,將會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采用機器替代人工后,由于生產效率的提高、產品質量的提升、生產環境的改善以及相對于人的管理要簡單得多的機器設備的維護,特別是再不受招工難的束縛,對企業而言就是一場脫胎換骨的革命。
而對于機器取代人工之后,原先的勞動力會不會被閑置問題,任華林表示,使用新機器、新技術時,直接操作工人會減少,但研發、銷售、服務部門的就業會增加,對總就業量將會有所補償。
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區累計完成限額以上工業投資16億元,同比增長23.3%,繼續保持高位增長,其中制造業投資15.6億元,同比增長20.8%。重大工業項目中列入市“雙千億投資系列工程”工業項目共36個,截至5月底共完成投資4.46億元。“在工業生產中,人類有體力的極限,而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完成許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在水下、高溫等工作環境極端惡劣的條件下,機器人的表現比人類更穩定、更精確;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紅利的漸漸喪失,勞動力成本最近幾年不斷上升,這也使企業不得不轉而依賴機器人。”區經濟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