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建區至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2420元提高到50018元,十來年時間里翻了兩番,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穩步推進,昔日簡陋、封閉、落后的鄉村與時代接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越發凸顯。如何在原先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婺城美麗鄉村建設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一、婺城美麗鄉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美麗鄉村建設是推進我區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工程、新載體,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踐的又一重大創新。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深入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全面提升村莊整治、“三改一拆”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水平的內在要求。
1.建設婺城美麗鄉村是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同時也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00年建區以來,我區始終堅持工業強區,全區經濟總量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人民群眾的溫飽需求、富裕需求、保障需求、文化需求正逐步得到滿足。在新的發展階段,建設美麗鄉村,就是為了更好地面向基層、面向群眾,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2.建設婺城美麗鄉村是建設“兩富”現代化都市核心區的重要內容。只有物質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了,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口袋和腦袋都富了,才是真正的幸福!皟筛弧爆F代化都市核心區的建設,離不開一大批美麗鄉村的支撐和依托。從全區范圍來講,美麗鄉村就好比是“兩富”現代化都市核心區的一個細胞工程,是“兩富”婺城建設的重要基礎。只有做好這個細胞工程,做好這個基礎,“兩富”婺城建設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才能真正達到預期目標和效果。
3.建設婺城美麗鄉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抓手。美麗鄉村,是時代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環境之美的總和。美麗鄉村不僅是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的秀美之村;不僅是傳承歷史、延續文脈、特色鮮明的魅力之村;更是家家能生產、戶戶能經營、人人有事干、個個有錢賺的富裕之村;更是功能完善、服務優良、保障堅實的幸福之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做好農村工作,要以提高農民收入為核心,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全面推進城鄉一體發展。
4.建設婺城美麗鄉村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舉措。中央就《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明確指出,在新農村建設中,“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年,我區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一直強調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完善重點村《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和利用規劃》,開展特色鎮建設,一大批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一大批具有濃厚鄉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項目得到快速培育和建設。婺城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大力加強非遺保護工作,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性選擇,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必然選擇。
二、婺城美麗鄉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1.狠抓中心村培育,著力發展農村新社區,提高人口集聚力。村莊建設規劃要在布局規劃的指導下,按照“全面惠及與突出重點”、“均等化與差異化”相結合的原則,對整治建設的內容、項目和人口容量進行區別對待,對相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置進行區別對待,因村制宜地對村莊建設規劃進行深化、細化。比如,不能要求山區鄉村去建幾百平米的大廣場。要切實加強中心村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提高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力、經濟發展帶動力和社區服務輻射力,努力把中心村打造成為農民居住中心、產業發展中心和農村社區服務中心。
2.狠抓村莊整治,著力推進三改一拆,提升鄉村環境優美度。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布點、串線、擴面、成片漸進的動態過程。只有把點布好了,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動作。要讓每個點都達到“環境優美”,必須堅持治村與治本、整頓與規范相結合,大力開展以“三改一拆”為主要內容的“整治”。“三改一拆”是推進新型城市化、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建設美麗婺城的重要抓手,要以“三改一拆”為契機,扎實穩妥推進美麗婺城的各項建設。當然,違法建筑問題是歷史的長期積累,是矛盾的焦點,是利益的交集,不可能一抓就靈、一蹴而就。在實施過程中,要十分注重把握好重點、力度和節奏,在工作有效推進的同時牢牢穩控社會大局;要十分注重調查研究,做到情況明、底子清,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動權;要十分注重工作技巧和方法,吸取溫州拆違“十步法”等先進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實施“一地一策”、“一戶一策”,有力、有序、有針對性地推進該項工作。
3.狠抓農民增收,著力加大政策扶持,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要制定出臺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措施,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建設農村新社區、加快培育新型農民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要加大扶持力度,在村莊整治、小康示范村和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實行項目“以獎代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四兩撥千斤”作用。對于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家樂”休閑農業、農村土地流轉、農業科技研究與成果轉化、社會力量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應給予稅收優惠。另一方面,要拓寬增收渠道。要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積極推行標準化、清潔化和循環經濟,努力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要打造各種特色村鎮,大力發展為之配套的現代旅游業,一、二、三產業相融合,催生工業體驗游、農業觀光游、文化創意游、休閑度假游等。要加快發展農村信息服務、養老服務、保健服務、商貿流通等服務業,為農民提供更多創業就業平臺和增收機會。
4.狠抓文化惠民,著力開展兩富建設,提升鄉村文明素質。一是文化載體要更加豐富。為了改變農村文化建設的薄弱局面,文化站點、農家書屋、文化廣場、送戲下鄉、電影放映隊,等等,哪里最需要文化知識,就要到哪里去,要讓中國文化的血液加速流動,帶著知識的營養從城市流向鄉村,流向每一個需要的人。二是文化投入要有所傾斜。針對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陳舊、設備落后、人員不整的現狀,文化投入在總體均衡的同時,要有所側重,對農村有所傾斜,要千方百計使落后地區盡快趕上來,要讓老百姓精神上有條件富的起來。三是鄉村教育要更加全面。要開展全民教育,不僅有九年制義務教育,還要有適合成年人的職業技能培訓,適合老年人的老年大學。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居民素質,與美麗鄉村的建設相適應。
(作者系婺城區發改局副局長、綜合計劃科科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