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被發現的摩崖石刻有五處,這五處當中有四處可認出字體
當地一名92歲的老人介紹說,在他的爺爺之前就有這些文字了
日前,在雅畈鎮和安村附近的山崖上,發現了數處神秘的摩崖石刻,文字大的有半人多高,小的也在20、30厘米左右,石刻上的文字工整有力,應該出自書法名流之手,由于時代久遠,部分文字難以辨認。據當地一名92歲的老人介紹,在他的爺爺之前就有這些文字了,根據推算,應該至少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但關于這些摩崖石刻系何人所刻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山林間掩藏著一個數百年未被發現的秘密——摩崖石刻
和安村摩崖石刻位于距離金華市區20多公里處的雅畈鎮和安村大侖口附近。從炎熱的市區到大侖口,僅需半個小時的車程,但是出了雅畈集鎮后,車聲人流便逐漸減少,過了羅芳橋,公路上便少有人跡了。而氣溫也是隨之慢慢下降,觸目可及的綠意讓人心曠神怡。
與北山逐漸拔高的地勢不同,和安村與市區在同一海拔線上,卻因為被群山包圍而與世隔絕,擁有與北山盤前村一樣的寧靜。此地清溪蜿蜒,峰巒起伏,是個晚上無須電扇便可愜意安睡的小村莊。和安村是雅畈鎮最偏遠的行政村之一,它的盡頭已經沒有路了,翻過最里面的那座大山,就是武義地界。
在這里,未被污染的溪水清澈見底,間或可以看見成群的小魚四處游動,連人走近了也不躲避,依舊淡然自若。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砍伐樹木的村民也越來越少,因此,山上的樹木茂盛,郁郁蔥蔥,伴隨著鳥叫蟲鳴,儼然是個世外桃源。
在這樣人跡罕至的山林間,掩藏著一個數百年未被公眾發現的秘密——摩崖石刻。
和安村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公路附近的巖壁上,這些巖壁光滑裸露,寸草不生,很適合刻字。由于年代久遠,加上石壁常年風吹雨打,摩崖石刻上的文字磨損嚴重,大部分難以辨認。目前已被發現的摩崖石刻主要有五處,有四處可以大致辨認出字體,也有比較清晰的石刻。
橋頭是摩崖石刻中字數最多、保存最好的一處從羅芳橋村上來約600米的地方是第一處摩崖石刻,就在公路旁邊的桂花樹下有一塊巖石,上面有約四五個字能看出明顯的筆畫,其中有一個字是口字里面寫了一個天,不知是別字還是有特定意義。
第二處是在這處摩崖石刻的對面。兩者相距約十幾米,此處的崖壁上刻字約有十個,有些已經模糊得只有隱約的筆劃,只有巖壁最下方的“花”字最為清晰。
第三處在大侖口的摩崖石刻與其他四處完全不同,因為此處有兩幅簡單人像,怒目而視的臉部神情惟妙惟肖,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畫像的神韻。摩崖石刻很少有刻畫人物的,尤其是完整的人物形象。其中處于下方的人像約有1米多長,整張臉輪廓分明,由各種線條構成,深入巖壁半厘米左右,處于上方的人像與下面的相似,據觀察,似乎原本上方人像旁邊還有刻字,但由于水流等的侵蝕已經不可辨認了。
第四處則是在和安村與大山村交界的橋頭,這些字分布在公路對面的巖壁上,從巖壁最下方一直到距離地面數米高的地方都有刻字的痕跡。溪水從巖壁下流過,站在田埂上,可以望見巖壁上的數十個刻字,是所有已發現的和安村摩崖石刻中字數最多、保存最好、類型最豐富的一處。這里的大部分字都清晰可辨,“金仙長”、“城隍”、“光”、“謝”等字都很清楚。這些字沒有固定的規格,有大有小,有粗有細,也沒有固定的規律,有豎寫有橫寫,有的似乎只是隨意而書,也不知是因為風吹日曬的腐蝕,有些關鍵字消失了還是原本就沒有完整的意義,難以斷句成章。由于貼著巖壁長了一片竹林,遮擋掉了一部分,于是我們翻過護欄,跨過溪水走進竹林以尋找更多的石刻,果然,在竹子的掩蓋下面還有好幾個石刻,如“知堂”、“武”等,以及幾個已經模糊的字體都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在梅岱(和安村的一個自然村)村口巖壁上的石刻是第五處摩崖石刻,此處的摩崖石刻因為造路炸石而破損了,原本豎寫的字體應該在半人高的位置,現在已經從中間裂開,上方只剩下淺淺的筆劃痕跡,下方則還有兩三個刻字。
最玄的是,據梅岱的村民說,此處的刻字在被損毀前,如果把石頭丟到那塊巖壁上會產生回音,然而由于石壁破損已經不可考證了。
在看過這些摩崖石刻之后,任誰心中都會油然而生大量的疑惑:“金仙長”三字中的“長”字明顯尚未完工,為何會留下未完工的刻字?當時發生了什么?這些石刻是誰刻上去的?是一個人寫的,還是一群人寫的?又是哪個時代的遺跡?為什么刻在渺無人跡的地方?這些都是未解之謎。
雙石廟還沒有損毀的時候,廟里的墻壁上還畫著老虎
帶著這些謎團,記者尋訪了和安村里的老人。
在問到這些摩崖石刻的來歷時,幾乎所有人都提到了同一個傳說:這些字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放牛的時候刻下的。
“洪武皇帝那放牛的竹竿一下劃,那些字就寫下來了。你想想那些字的確像是劃出來的。”已經89歲的老人朱梅英說。
傳說畢竟是傳說,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在他30歲率兵攻打浙江時才到的金華,在金華待了不過半年,并沒有放牛的經歷,據記者調查,更可靠的可能應該與大侖口附近已經消失的雙石廟有關。
說起這個廟,也是頗為神秘,關于它的傳說比摩崖石刻更多。
雙石廟的興建時間已經無從考證,據92歲的羅芳橋村民胡開仁說,他是自他的爺爺那里知道雙石廟的傳說,而他的爺爺活了77歲,也就是說這個廟應該至少有200多年的歷史了。遺憾的是在“文革”期間被毀,只留下地基,20多年前修路時更是將這整個地基推平了,至今已尋不到一點痕跡。
說起這個廟的來歷也是如同飛來石的一個傳說:據說,雙石廟里所供奉神仙的舅舅從別處背來兩塊巖石,成人字形擺放在雙石廟的上方,為此抵擋上游流下來的洪水。
“那兩塊石頭的確很神奇。”村里另一名老人葉金仙介紹說,“一塊疊在另一塊上面,大一點的這塊是和地面相連的,另一塊卻是脫離的,就好像真的是別的地方背來的一樣。”這兩塊石頭疊在一起,是以叫雙石廟。
“文革”前雙石廟還沒有損毀的時候,梅岱的村民還記得雙石廟里的墻壁上畫著老虎。“這也比較奇怪的,你說哪里的廟里是畫老虎的呢?”老人朱梅英說,“當時都傳那是老虎精,要出來吃人的,所以晚上都不敢從那里走。”的確,建國初期,和安村一帶據說還是有老虎蹤跡的。
“還有一個傳說,說雙石廟八月十五廟會曬元寶,有個穿長布衫的老頭在那里看的,估計是財神,有個過路人想撿元寶,那個老頭就勸他:‘你這樣能撿幾個元寶,回家去拿只籮筐來!’那個路人想想也對,就回去拿籮筐了,結果等他回來,元寶、老頭都不見了。”老人朱梅英聽到過很多關于雙石廟的傳說。
最神奇的是雙石廟的那兩塊石頭頂端刻著一副象棋棋盤
在雙石廟原址對面,恰好有一處摩崖石刻,就在距此摩崖石刻不遠的地方,是和安村舊時出村去往市區的老路,在這條老路上有一塊突兀的面積約3平方米左右的光滑巖石,這塊巖石上有兩個對稱開鑿的門臼(門墩上安門軸的小圓坑),寬度和深度都約為20厘米。對于這兩個門臼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由于在雙石廟對面,應該是當時特為通往雙石廟而建的一個小門;第二種說法就比較有傳說性質了,是說當時在雙石廟旁邊有一個當鋪,嫌貧愛富的當鋪老板在這里建了一個門,規定穿鞋襪的人(古時能穿鞋襪的都是有錢人)可以從門里過,穿草鞋的人必須從山上過,但是山路難走,因此這是個很不人道的規定。由于抗議的人太多,終于傳到神仙的耳朵里,于是神仙施法將當鋪壓在了石頭下面,從此再也沒有這個規定了。
最神奇的是雙石廟的那兩塊石頭頂端刻著一副象棋棋盤,遺憾的是這副棋盤已經隨著倒塌的雙石廟一起掩埋在公路底下了。老人胡開仁便是曾經親身爬上去看過棋盤的人之一:“我爺爺和我說那是神仙下棋的地方。”據他介紹,這副棋盤約為80厘米見方,上面還刻著一些文字,曾有傳言能解出這個棋盤的人便能得到金銀財寶。是否有人解出無從得知,但是據說修建公路的時候的確有人從雙石廟的側后方挖出了銀元。
神秘的摩崖石刻,神秘的雙石廟,那些與兩者相關的神秘傳說,都在疑團之上再添疑團,讓人無從下手。
如今雙石廟已經因為修公路而消失,摩崖石刻也有部分在修路時被炸掉了,這是讓人非常遺憾的事情,現在和安村的摩崖石刻因為無人關注而依舊經受著風吹日曬,它經歷了數百年的侵蝕,正在逐漸消失,誰也不能保證它還能再堅持多少年,因此記者呼吁,希望有關部門加強文物保護,切勿讓和安村摩崖石刻像雙石廟一樣消失,只能從人們的口耳相傳中窺見神秘的一角。
對于雅畈鎮和安村摩崖石刻,本報將繼續跟蹤報道。另外,如果廣大市民了解有關和安村摩崖石刻的線索,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13857997017。
新聞鏈接
朱元璋與金華
元項帝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親自率兵攻占金華。為指揮浙東軍事,他在金華住了半年,至翌年六月始還建康(今江蘇南京)。
根據《中國通史》記載:1357年,朱元璋命鄧愈、胡大海克徽州、休寧后,緊接著進攻婺州,但未取。次年十一月朱元璋親征,十二月攻克婺州。
《明史·太祖紀》云:“太祖高皇帝龍飛啟運之初,其侍帷幄以贊謀,由居廟堂而定制作者,大抵多衢婺之人”,說的就是劉基、宋濂等人。
因此,朱元璋在八婺大地留下了許多傳說。在金華的婺城區、金東區、蘭溪、義烏、浦江等地,都有關于他的傳說流傳,還有他的“遺跡”留存。浙師大歷史系碩士生導師龔劍鋒教授說,朱元璋占領金華后,將婺州改為寧越府,并設中書分省(類似于國務院分院),完善了行政和軍事機構。他嚴肅軍紀,禁止殺燒擄掠。他外甥李文忠攻占浦江時,“江南第一家”鄭氏義門避兵躲到山上,朱元璋“招之還,以兵護之。民大悅”。攻下金華后,他即“下令禁戢軍士剿掠。有親隨知印黃某取民財,即斬以徇”。朱元璋還撫恤安民,“發倉賑寧越貧民”,后來,朱元璋又大赦被元統治者關在監獄里的囚徒。
朱元璋在金華實施的一系列措施,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讓知識分子看到了前途,自然留下了許多傳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